熊猫中文网 > 唐朝工科生 > 第三十四章 躁动

第三十四章 躁动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熊猫中文网 www.xm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穰县,邓州刺史府从朱雀街向东有一条贯穿县城的大漕渠,不过大漕渠并不大,只是本地这样称呼。大概能两条粮船并行,主要是为了穰县乡野地区收粮之后能够集中到穰县县城中。

    靠着大漕渠,也有几个自发形成的馆子,县内毕竟也分了东西两市,馆子大多都在东市。

    此刻,从湖阳县、枣阳县、谷城县来的官吏正齐聚在此,等待着邓州刺史陈君宾的会面。

    这三个县,分别属于唐州、隋州、襄州,却偏偏来了邓州,也是稀奇。

    “向城静如兄当真是适逢其会啊。”

    攥着一杯酒,换上秋衣长袍的文氏喝了一口温酒,语气中透着抑制不住的羡慕。

    “老夫在谷城县蹉跎快十年了,贞观二十年的时候,请武汉农官过来帮忙种茶。南河沿岸有林立约莫一万三四千亩,本就是无甚用场的荒山野林。开辟来种茶,这算是好事吧?!”

    操着襄西北口音的中年汉子看了一眼左右落座喝酒的两个朋友,手指在桌上点了点,“你们猜如何?这一万三四千亩地,九千亩被襄阳人拿了去,三千五百亩被江陵人拿了去,还剩下千几百亩,就是谷城县真正能说了算的茶地。”

    说到这里,这中年汉子又道:“千几百亩也就罢了,可你们也是晓得,垦荒辟田,是个经年累月的事情。到贞观二十三年的时候,襄州居然说要茶赋。这连茶这个字,还是武汉人生造出来的,这收个鸟的税赋?”

    言语之间极为的激动,好不容易平复了心情,居然是没心思继续说话,夹了一筷子桌上的菜,吃了好几口,又一口闷了一杯酒,长长地吐了口气,这才缓了过来。

    贞观朝的时候,“茶”这个字还没有,多是用“茗”。至于说泡茶,也是没有的,都是煎茶、煮茶。

    直到张德南下,站稳脚跟之后,这个业务才逐渐推广开来。

    早先在江阴时,虽然已经着手炒茶,但量很小,也没有实力去搞茶园。

    到老张去河北的时候,贩卖的茶叶也主要是发酵压制的渣滓,属于价高质差的货色,但纯利极为丰厚。

    有一段时间,泡茶属于宫廷贵族的特权,因为产量不够。

    “茶”这个字全面叫开,要到张德在沔州把豪强尽数剪除之后。

    “老夫的考绩,算是彻底废了。所以就想着,能多拿一些俸禄也是好的。眼下这点钱……嘿。”

    说罢,谷城来的中年汉子又是一口闷酒。

    右手边穿着一身棉绸长衫的汉子也是脸色严肃,先是叹了口气,拿起筷子想要夹菜,却又悬空在半当中:“咱们三县县令,也算是七品,一个月也能拿五十石粮食。跟武德朝比,自然是不错,可现在别说跟武汉那边比,就说这荆襄本地……”

    “我有个连襟,在江汉观察使府是做文书的。”

    “文书?”

    “以前在长安是御史台令书,流外三等。眼下也是流外官,不过去年就说兴许要转吏为官,从九品吧……兴许。”

    “从九品……”

    “别小看从九品啊,那可是武汉的从九品。”

    文士模样的连忙道,“别说他还没有做官,就是现在,一个月杂贴就有三贯,发的银元,不是铜钱。除了杂贴,一个月满勤还有半贯。配一百五十亩田,这田跟咱们的禄田不一样,可以不种粮食,武汉几个庄园,茶树、果树之类都有。一百五十亩地,种什么都比种粮食强,扣除给农官的管理费用,加上手续费,一年能有六七十贯。”

    “当真?”

    “真的假的?一个流外官?”

    “真的,骗你们两个我能多喝两口酒?”

    文氏模样皱着眉头,“除此之外,子女就学这等事体,不必多说了吧。”

    “武汉有女子学堂吧。”

    “女子学堂比京城还早,女圣陛下那一套,都是学的汉阳女子学堂。”

    “还有女官。”

    “对,还有女官。”

    提到了女官,那连襟在武汉的文士更是道:“我那连襟的长女,今年二十有四,十四岁进学,汉阳女子学堂的前身,最早招募的一批女学生中,就有她。现在是桑叶仓的总监,江汉观察使府特聘的流外一等,也是说今年可能转吏为官。”

    “可有婚配?”

    “孩子都四个了。”

    年纪轻的刚来了精神一问,就被回答给打了回去。

    “那岂不是年俸比她大人还高?”

    “武汉有妇女津贴,大头两笔,一是生育补贴,二是生产奖励。生育补贴是自己生产拿到手的奖励,生育补贴,则是分管衙门新生儿增长奖励。”

    “这他娘的还管衙门上下的房事?”

    “汊川县六曹为了争第一,各曹只要是结婚还能生的,谁不是生上三五个。你生得多,各曹官长拿得也多啊。你不生……你不生是不是看不起各曹之长?”

    “也是……”

    听了这奇葩的传说,另外两人也是连连点头。

    中年老汉却是好奇:“生一个能得多少钱?”

    “不好说,但肯定不少。还是子女就学,十三岁之前,在汉阳城是肯定不用家里操心的。尤其是官吏之家,武汉的幼儿园,算是一绝吧。”

    “不错,毕竟是长乐公主殿下一手创办,武汉又多是外来官吏,里里外外省了不知道多少事情。”

    “就说这读书认字,若是以往,还得请个西席,哪里有恁多钱来使唤。就算一个月给一贯,一年也要十二贯。再加上逢年过节的肉食酒水,还有现在的笔墨纸砚,一年没有三四十贯,想都不要想。养一个读书识字的小畜生出来,难啊。武汉就好了,省钱不说,这读书识字,是肯定不用愁的。”

    寒门和高门的差距,仅仅是受教育上,就是天差地别。高门可以搞自己的学校,寒门玩个屁,只能供应一两个脱产读书种子,还要拜访名师,才能借用老师的名气混出来。

    这就是“名士”的好处,但“名士”和世家不搭界,“名士”很有可能就是奋斗了四五六十年的老牌寒门子弟。

    “实不相瞒啊,老夫是真想张操之来管着襄州,反正老夫没啥想法了,多拿钱,最好送两个孙子孙女去武汉读书。眼下这光景,那就是个屁,他娘的拿得没武汉吏员多不说,三百来亩禄田,要是不好好拍襄州人的马屁,他娘的还不给老夫好好种。”

    实际上,贞观朝初期,并不缺少亲自下田的县令,尤其是一些下县,县令全家老小跑去耕作朝廷配发的三百多亩禄田,也不是没有过的事情。

    到了贞观八年之后,这情况才好转起来。

    只是“谷贱伤农”的同时,但凡带着点良心的“百里侯”,也是被粮价搞的心烦意乱。

    一个县令每个月就算拿五千斤粮食,那有个屁用,根本卖不出去。最惨的时候,每个月发的粮食工资,折算下来,也就是一千几百个铜钱。这他妈顶个屁用,尤其是襄州离武汉相对较近,局部地区的“通货膨胀”,也是影响到他们襄州的。

    这就导致普遍日子越来越好,可朝廷俸禄又没鸟变化,简直是惨不忍睹。

    要不是每个月还发布匹,真心日子没发过。

    可和武汉那边比起来,那就天上地下,比都不用比。

    武汉的津贴是浮动的,并非固定就给那么多的钱。“通货膨胀”的同时,津贴等于就是“浮动工资”,水涨船高也就过得不那么痛苦。

    在武汉混个三五年,调到别处围观,三五年只要不是成天狂嫖滥赌,攒下来的积蓄,足够一个武汉吏员在外面混上十年八年的。

    武汉吏员每个月拿工资,工资条是本地特色,到手总计和分类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在别处,哪怕是雄州上限,县令的禄米都可能被胥吏玩猫腻,如果县令不听话的话,就会被地头蛇整的要死要活。

    所以那些比较刚的县令,就会带着全家老小去种地,宁肯种地也不服软不低头。

    比较出名的一个,就是李奉诫的老子李大亮,早年安抚流民怼蛮子刚豪强,就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

    只是隋唐交替,李大亮运气也不好,给他鼓吹的人基本没有。

    好在儿子给力,李大亮也算是熬了过来。

    但天底下像李大亮一样的,大多数都被刚死了,同流合污,有心无心跟着地头蛇压榨地方中低层,才是社会常态。

    三县官员提到武汉吏员,一个个羡慕嫉妒的样子,除了真心羡慕福利待遇之外,更羡慕那种毫无顾忌,可以一展抱负的官场环境。

    哪怕武汉同样也有捞钱捞得飞起的官吏,可社会常态就是比烂,和荆襄官场生态比起来,武汉简直就是清流中的清流。

    而他们三县官员,但凡有点念想的,都觉得深陷泥潭之中,被地方世族卡得死死的。

    朝廷的权柄,只有在自保的时候,才会用一用。

    与其说是“代天子牧民”,不如说是跟老世族一起分赃。

    “诸君,陈使君的车马已经回转,咱们过去吧。”

    不多时,外间来了个人,冲三县官员喊了一声。

    “走。”

    “走走走。”

    “走!”

    三人喝了最后一口酒,扔了一把铜钱在桌上,起身离开了雅间,朝着外面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