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2 振聋发聩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龙王殿、天下第九、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熊猫中文网 www.xm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今天第四更,求推荐,求订阅!
电影结束了,大屏幕之上,洛杉矶阴沉的天空飘起了小小的雪花。远处的城市灯火依旧,前景一辆罪孽深重的车子如同一颗陨落的彗星一般熊熊地燃烧。周围的孩子兴奋地往火堆上丢掷东西,火光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际里去。
虽然电影的放映已经结束了,但是电影在观众心中掀起的惊涛骇浪却才刚刚开始。
比起其他各地的新闻媒体,洛杉矶本地的媒体在第一时间就把目光聚焦了过来,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洛杉矶的故事,这个多民族、多文化聚集的大城市,拥有着不同于其他任何一座城市的独特风格,吸引着形形色色的人来这里寻求梦想。“撞车”这部电影描述的是洛杉矶这座城市的三十六小时,讲述的是这座城市里大大小小的问题,让洛杉矶人感同身受,讨论也就越发热烈起来。
“洛杉矶时报”作为大洛杉矶地区销量常年位居第一的报纸,其娱乐版面的评论也受到了诸多认可。对于“撞车”这部电影的影评,“洛杉矶时报”就以最快的速度表示了自己的关注,也在第一时间为读者送上了他们的评论。
“撞车(crash)”,这个单词在这部电影中,可以理解为撞车,因为电影的开始和结束,各有一起追尾事故;也可以理解为冲撞,因为电影贯穿始终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碰撞,有白人与白人的冲撞,有黑人与白人的冲撞,有对亚裔、阿拉伯裔的冲撞,有高产阶级对中产、低产阶级的冲撞,还有最简单的,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的冲撞。
在这数不清的冲撞之中,保罗-哈吉斯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在发生的事件,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善与恶的故事,正义与邪恶的冲撞,并不是黑与白那样清晰明白,比我们想象中得要复杂许多。
约翰-莱恩,一名中年巡警,因为父亲的疾病得不到合理治疗而在深夜里捂住呻吟,这让他的精神紧绷。于是,他把自己的愤怒发泄到了无辜的导演夫妇身上,他利用自己的职权对那位女士进行强行搜身。
当他的手在女士身上来回游动的时候,当女士和她怯弱的丈夫眼里都含着泪水的时候,所有的观众的心情都已经脱离了震惊的轨道,变得愤怒不堪。
可当我们都以为莱恩是一个可恶的大坏蛋时,他面对父亲苦痛的无奈神情却多了一抹温情,而他面对一起岌岌可危的车祸爆炸事故时,他却又英勇无畏地爬进车里试图解救生命。可是这时才发现,原来车主就是昨天晚上被他强行搜身的导演妻子,她惊恐地大喊,‘为什么是你?我不要是你!’这时候莱恩却做出了让所有人意外的举动,这个已经被大家主观定义为坏人的警察,不顾一切地将导演妻子解救了出来,在爆炸的轰鸣声中,他把惊魂未定地她抱在怀里。被人搀扶渐行渐远的导演妻子转过头看向莱恩,眼里满是复杂的感情:感激,还是迷惑。
其实,在这一刻,所有观众的心情也十分复杂。莱恩前后的反差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就好像刚刚认定的事实,又被一个极有哲理的论据给推翻了一般。莱恩,他算是坏人吗?他又算是好人吗?
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汤姆-汉森身上,这名年轻的巡警与莱恩是搭档。当莱恩对导演妻子强行搜身时,汉森疑惑和震惊的眼神在昏暗的光线中闪烁不定。随后汉森因为这件事主动要求调走,也证实了观众对他的认知:这才是大家心目中正义警察的形象,他的凛然正气瞬间就赢得了所有人的好感。
可是,汉森没有正义凛然地揭发莱恩的举动,而是选择“承认自己是一个愚蠢的自大狂”成功告别了莱恩这个搭档,这又让人疑惑了?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汉森不应该在大家面前揭发莱恩的恶劣举动,不应该把莱恩利用职务之便侮辱了普通市民的行为昭告天下吗?现实已经有太多无奈,电影中的现实却更让人寒心。
面对莱恩临别时的“赠言”,“等你多干几年吧!你以为你知道自己是谁嘛?你根本不知道。”汉森不以为然。我们却疑惑了,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第二天,汉森又再一次碰到了昨天晚上才遇见的黑人电视导演,承受了巨大打击的导演似乎正在疯狂地发泄心中的愤怒,他希望冲破自己内心的枷锁,把所有的怯懦和羞耻都彻彻底底爆发出来,这让到场的警察感受到了威胁。汉森却冷静地说服了黑人导演,成功化解了一场事故,也就等于挽救了一条生命。看着黑人导演那满含泪水的脆弱,“你们到底要我做什么!”观众都疑惑了,汉森这样做是对的吗?
从道德上来说,汉森是对的,因为他知道黑人导演身上发生的事,他希望“挽救”昨天莱恩犯下的错,希望能够赎罪;但是,从法律上来说,汉森却是一名失职的警察,因为他让自己的主观判断影响了公务的执行,要知道,当时情绪失控的黑人导演身后是有一把枪的。
观众所认为的正义化身,在这一刻似乎也不那么可靠了。
果然,汉森在路边搭乘了一个黑人小混混,但是却因为语言上的一点冲突,让汉森对黑人混混产生了误会:肮脏的球鞋、破旧的衣服、鬼祟的行为、调侃的语言,汉森的确“有理由”对黑人混混产生误会但是,他看到黑人混混把手伸进口袋里时,他以为对方要掏出手枪,于是先下手为强。‘砰’的一声闷响,所有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实发生了。
黑人混混的手中只是一个圣人克里斯托弗的小雕像而已——这个形象很有意味,他是背负基督的圣徒,旅行者的守护神,但是1969年他的名字被从罗马天主教的历法中去除信仰他的也只剩少数人。
慌乱之中的汉森把尸体扔到了车外,并烧掉了车子。殊不知,所有观众的内心也在剧烈翻腾,这完全是一种颠覆。这还是那个正气凛然的汉森吗?是那个面对莱恩的丑陋行为要求调离的汉森吗?是那个冷静坦然临危不惧的汉森吗?难道人性的弱点都无一例外地会在极度恐惧和困难面前无限放大而显得如此不堪吗?
如果莱恩的反差让人无所适从的话,那么汉森的行为就彻底让人迷失了究竟什么才是对的,什么才是好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正义和邪恶之间还有界限吗?还有,人性到底是什么!
事实上,不止是莱恩和汉森两名警官,整个故事的所有人都在进行着善与恶的角色转换,只是发生在这两名对比鲜明的警官身上格外强烈罢了。
本来耿直的侦探为了自己的弟弟,还有自己的仕途,决定隐瞒关键证据,昧着良心终结了一个案子,可当他最终找到弟弟时却只是在路边的一具尸体。
善良但是冲突的小店老板因为自己的疏忽使自己唯一的店铺被洗劫一空,绝望的他拿起手枪去找与此事完全无关仅是因为与他发生了口角的锁匠丹尼尔复仇。
地位显赫的地区检察官的妻子向来仇视黑人,她甚至当着丈夫黑人幕僚的面大声发表种族歧视的言论。但是,在她意外跌落楼梯后却发现她二十年的好友只顾着玩乐唯一留在身边悉心照顾她的是她一直漠视的黑人保姆。
黑人小混混成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对这个世界怨天怨地,对这个社会怨声载道,他们持枪抢劫、他们小偷小摸,却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天衣无缝的解释。在故事的最后黑人小混混却将偷渡贩子囚禁在后车厢的可怜人儿都无偿释放了。
角色在不断的变换着,内心在不停的左右摇摆着,疑问在无限的放散扩大。上一秒的坏人下一刻做起了善事;前一刻的好人,后一秒却堕落黑暗。在这个错杂的社会上,难道没有一些不会变的东西吗?当然,所有人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人能做到尽善或者尽恶,可在这之间没有一些信念会让我们感到平衡吗?
在故事结束的时候,保罗-哈吉斯没有给我们答案但是他却用一个个镜头,让自己去找寻答案。黑人警察从尘土中拿起了弟弟的那个圣人克里斯托弗雕像,放在脸庞摩挲;检察官妻子抱着自己的保姆留下了眼泪;黑人导演给自己打电话,含泪说到,“我爱你”;商店老板对着女儿说,我看到了天使;黑人混混放走了偷渡客之后,留下了自己仅有的四十美元,让他们去买碗热汤喝……
也许,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无数冲撞,文化的冲撞,思想的冲撞,道德的冲撞,法律的冲撞,理智的冲撞,当然还有身体的冲撞,每一次冲撞都将产生不同的结果。对于我们来说,从每一次冲撞中,都可以学到不同的东西。
“七宗罪”告诉我们,世界是美好的,值得我们为之奋斗。“肖申克的救赎”告诉我们,希望是一个美好的东西,任何美好的东西都不会死亡。“老男孩”告诉我们,罪恶一点点里去,安详平静一点点累积。
而现在,“撞车”告诉我们,人性的扳机始终都在自己手中,善恶黑白的界限也许并不清晰,但决定权一直都没有离开我们的手掌。这部电影在我们所有人的心中,都留下了久久无法消散的反思,没有人能够例外。
以上是来自“洛杉矶时报”的评论,这篇文章更多是从角色善恶之中转换的视角进行了剖析,显然对于“撞车”这部电影是赞许有加。“洛杉矶时报”更是认为这部电影是今年目前上映电影中最为出色的一部,如此高的赞誉,着实是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
不过从其他媒体的评论来看,“洛杉矶时报”的看法并不是没有支持者的。
一万三更新求月票,求订阅!
今天第四更,求推荐,求订阅!
电影结束了,大屏幕之上,洛杉矶阴沉的天空飘起了小小的雪花。远处的城市灯火依旧,前景一辆罪孽深重的车子如同一颗陨落的彗星一般熊熊地燃烧。周围的孩子兴奋地往火堆上丢掷东西,火光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际里去。
虽然电影的放映已经结束了,但是电影在观众心中掀起的惊涛骇浪却才刚刚开始。
比起其他各地的新闻媒体,洛杉矶本地的媒体在第一时间就把目光聚焦了过来,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洛杉矶的故事,这个多民族、多文化聚集的大城市,拥有着不同于其他任何一座城市的独特风格,吸引着形形色色的人来这里寻求梦想。“撞车”这部电影描述的是洛杉矶这座城市的三十六小时,讲述的是这座城市里大大小小的问题,让洛杉矶人感同身受,讨论也就越发热烈起来。
“洛杉矶时报”作为大洛杉矶地区销量常年位居第一的报纸,其娱乐版面的评论也受到了诸多认可。对于“撞车”这部电影的影评,“洛杉矶时报”就以最快的速度表示了自己的关注,也在第一时间为读者送上了他们的评论。
“撞车(crash)”,这个单词在这部电影中,可以理解为撞车,因为电影的开始和结束,各有一起追尾事故;也可以理解为冲撞,因为电影贯穿始终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碰撞,有白人与白人的冲撞,有黑人与白人的冲撞,有对亚裔、阿拉伯裔的冲撞,有高产阶级对中产、低产阶级的冲撞,还有最简单的,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的冲撞。
在这数不清的冲撞之中,保罗-哈吉斯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在发生的事件,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善与恶的故事,正义与邪恶的冲撞,并不是黑与白那样清晰明白,比我们想象中得要复杂许多。
约翰-莱恩,一名中年巡警,因为父亲的疾病得不到合理治疗而在深夜里捂住呻吟,这让他的精神紧绷。于是,他把自己的愤怒发泄到了无辜的导演夫妇身上,他利用自己的职权对那位女士进行强行搜身。
当他的手在女士身上来回游动的时候,当女士和她怯弱的丈夫眼里都含着泪水的时候,所有的观众的心情都已经脱离了震惊的轨道,变得愤怒不堪。
可当我们都以为莱恩是一个可恶的大坏蛋时,他面对父亲苦痛的无奈神情却多了一抹温情,而他面对一起岌岌可危的车祸爆炸事故时,他却又英勇无畏地爬进车里试图解救生命。可是这时才发现,原来车主就是昨天晚上被他强行搜身的导演妻子,她惊恐地大喊,‘为什么是你?我不要是你!’这时候莱恩却做出了让所有人意外的举动,这个已经被大家主观定义为坏人的警察,不顾一切地将导演妻子解救了出来,在爆炸的轰鸣声中,他把惊魂未定地她抱在怀里。被人搀扶渐行渐远的导演妻子转过头看向莱恩,眼里满是复杂的感情:感激,还是迷惑。
其实,在这一刻,所有观众的心情也十分复杂。莱恩前后的反差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就好像刚刚认定的事实,又被一个极有哲理的论据给推翻了一般。莱恩,他算是坏人吗?他又算是好人吗?
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汤姆-汉森身上,这名年轻的巡警与莱恩是搭档。当莱恩对导演妻子强行搜身时,汉森疑惑和震惊的眼神在昏暗的光线中闪烁不定。随后汉森因为这件事主动要求调走,也证实了观众对他的认知:这才是大家心目中正义警察的形象,他的凛然正气瞬间就赢得了所有人的好感。
可是,汉森没有正义凛然地揭发莱恩的举动,而是选择“承认自己是一个愚蠢的自大狂”成功告别了莱恩这个搭档,这又让人疑惑了?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汉森不应该在大家面前揭发莱恩的恶劣举动,不应该把莱恩利用职务之便侮辱了普通市民的行为昭告天下吗?现实已经有太多无奈,电影中的现实却更让人寒心。
面对莱恩临别时的“赠言”,“等你多干几年吧!你以为你知道自己是谁嘛?你根本不知道。”汉森不以为然。我们却疑惑了,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第二天,汉森又再一次碰到了昨天晚上才遇见的黑人电视导演,承受了巨大打击的导演似乎正在疯狂地发泄心中的愤怒,他希望冲破自己内心的枷锁,把所有的怯懦和羞耻都彻彻底底爆发出来,这让到场的警察感受到了威胁。汉森却冷静地说服了黑人导演,成功化解了一场事故,也就等于挽救了一条生命。看着黑人导演那满含泪水的脆弱,“你们到底要我做什么!”观众都疑惑了,汉森这样做是对的吗?
从道德上来说,汉森是对的,因为他知道黑人导演身上发生的事,他希望“挽救”昨天莱恩犯下的错,希望能够赎罪;但是,从法律上来说,汉森却是一名失职的警察,因为他让自己的主观判断影响了公务的执行,要知道,当时情绪失控的黑人导演身后是有一把枪的。
观众所认为的正义化身,在这一刻似乎也不那么可靠了。
果然,汉森在路边搭乘了一个黑人小混混,但是却因为语言上的一点冲突,让汉森对黑人混混产生了误会:肮脏的球鞋、破旧的衣服、鬼祟的行为、调侃的语言,汉森的确“有理由”对黑人混混产生误会但是,他看到黑人混混把手伸进口袋里时,他以为对方要掏出手枪,于是先下手为强。‘砰’的一声闷响,所有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实发生了。
黑人混混的手中只是一个圣人克里斯托弗的小雕像而已——这个形象很有意味,他是背负基督的圣徒,旅行者的守护神,但是1969年他的名字被从罗马天主教的历法中去除信仰他的也只剩少数人。
慌乱之中的汉森把尸体扔到了车外,并烧掉了车子。殊不知,所有观众的内心也在剧烈翻腾,这完全是一种颠覆。这还是那个正气凛然的汉森吗?是那个面对莱恩的丑陋行为要求调离的汉森吗?是那个冷静坦然临危不惧的汉森吗?难道人性的弱点都无一例外地会在极度恐惧和困难面前无限放大而显得如此不堪吗?
如果莱恩的反差让人无所适从的话,那么汉森的行为就彻底让人迷失了究竟什么才是对的,什么才是好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正义和邪恶之间还有界限吗?还有,人性到底是什么!
事实上,不止是莱恩和汉森两名警官,整个故事的所有人都在进行着善与恶的角色转换,只是发生在这两名对比鲜明的警官身上格外强烈罢了。
本来耿直的侦探为了自己的弟弟,还有自己的仕途,决定隐瞒关键证据,昧着良心终结了一个案子,可当他最终找到弟弟时却只是在路边的一具尸体。
善良但是冲突的小店老板因为自己的疏忽使自己唯一的店铺被洗劫一空,绝望的他拿起手枪去找与此事完全无关仅是因为与他发生了口角的锁匠丹尼尔复仇。
地位显赫的地区检察官的妻子向来仇视黑人,她甚至当着丈夫黑人幕僚的面大声发表种族歧视的言论。但是,在她意外跌落楼梯后却发现她二十年的好友只顾着玩乐唯一留在身边悉心照顾她的是她一直漠视的黑人保姆。
黑人小混混成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对这个世界怨天怨地,对这个社会怨声载道,他们持枪抢劫、他们小偷小摸,却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天衣无缝的解释。在故事的最后黑人小混混却将偷渡贩子囚禁在后车厢的可怜人儿都无偿释放了。
角色在不断的变换着,内心在不停的左右摇摆着,疑问在无限的放散扩大。上一秒的坏人下一刻做起了善事;前一刻的好人,后一秒却堕落黑暗。在这个错杂的社会上,难道没有一些不会变的东西吗?当然,所有人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人能做到尽善或者尽恶,可在这之间没有一些信念会让我们感到平衡吗?
在故事结束的时候,保罗-哈吉斯没有给我们答案但是他却用一个个镜头,让自己去找寻答案。黑人警察从尘土中拿起了弟弟的那个圣人克里斯托弗雕像,放在脸庞摩挲;检察官妻子抱着自己的保姆留下了眼泪;黑人导演给自己打电话,含泪说到,“我爱你”;商店老板对着女儿说,我看到了天使;黑人混混放走了偷渡客之后,留下了自己仅有的四十美元,让他们去买碗热汤喝……
也许,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无数冲撞,文化的冲撞,思想的冲撞,道德的冲撞,法律的冲撞,理智的冲撞,当然还有身体的冲撞,每一次冲撞都将产生不同的结果。对于我们来说,从每一次冲撞中,都可以学到不同的东西。
“七宗罪”告诉我们,世界是美好的,值得我们为之奋斗。“肖申克的救赎”告诉我们,希望是一个美好的东西,任何美好的东西都不会死亡。“老男孩”告诉我们,罪恶一点点里去,安详平静一点点累积。
而现在,“撞车”告诉我们,人性的扳机始终都在自己手中,善恶黑白的界限也许并不清晰,但决定权一直都没有离开我们的手掌。这部电影在我们所有人的心中,都留下了久久无法消散的反思,没有人能够例外。
以上是来自“洛杉矶时报”的评论,这篇文章更多是从角色善恶之中转换的视角进行了剖析,显然对于“撞车”这部电影是赞许有加。“洛杉矶时报”更是认为这部电影是今年目前上映电影中最为出色的一部,如此高的赞誉,着实是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
不过从其他媒体的评论来看,“洛杉矶时报”的看法并不是没有支持者的。
一万三更新求月票,求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