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二章 战略调整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全职艺术家、牧龙师
一秒记住【熊猫中文网 www.xm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大周王朝从最早期的民兵团,再到屯垦军,再到守备军,再到现在的二线部队。
周王朝对二线部队的变动一直都是非常大,并且是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这主要是随着大周王朝自身的发展而随时调整。
凤鹤山时代,周王朝兵力少,所以只能是把直接把青壮拉上去,编成民兵部队参与辅助战斗。
后来接受了大量的明军战俘,为了安置这些战俘,同时也是为了缓解正规军兵力不足的问题,周王朝设立了屯垦军制度。
但是后来发现这个屯垦军制度不太靠谱,基本没什么战斗力,以至于和寻常民壮也没啥区别了。
于是乎在屯垦军的基础上设立了守备军,本意是从屯垦军里抽调精锐组成守备军弹压地方,辅助正规军作战。
但是因为兵员都是来源于战俘、投诚部队,而且守备军的待遇远远低于正规军,因此守备军换汤不换药,以至于大部分守备军挂着军队的名头,但实际依旧没什么战斗力,只有少数几个待遇按照正规军走的守备军,才具备了一定的战斗力,后续周军干脆把这几个守备军陆续被整编为正规军。
等到了去年的时候,大周王朝干脆彻底废除这种守备军的政策,从守备军里挑选了部分精锐后直接编成二线部队,一切待遇按照正规军走,剩下的普通守备军则是干脆一股脑的全部转换为非战斗部队,用于屯垦,修建基础设施等任务,并逐步安排退役。
这些挑选出来的精锐兵力,经过了和正规军一样的新兵再训练,然后补充进入新兵,最后形成了现在的各防区内的防守部队,作为了陆军内的二线部队使用。
日常的时候,这些二线部队基本上都是轻装步兵,再加上少量两斤半野战炮、少量侦查骑兵所组成,并分散驻扎各县城,府城。
大量位于周王朝控制区腹地比如皖南,江南,湖广等地方的各二线部队,就是处于这种状态。
但是靠近前线的部分二线部队,则是齐装满员直接参战的,比如皖北、淮安地区里靠近前线的九个团。
这九个团尽管战斗力差一些,装备差一些,但是却是直接作为战斗兵力参战的。
当然,这也是现在而已,等后续周王朝继续北伐,这些部队最终还是会恢复二线部队的规模,最终驻防地方的。
周王朝最终希望建立的是一套一线战备部队、二线预备部队、三线民兵的陆军体系。
所以比看周王朝最近几年改来改去,但是目的始终都没有变过,只不过是基于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而已。
现在最新的改革,暂时来说也看到了成效,目前能够在江北地区参与辅助作战任务的九个团就是明证。
这九个团虽然只是轻装部队,但依旧是正规军序列,平日里用来弹压地方,控卫后方自然是不成问题的,必要时候也可以直接拉上去在次要战线上作战,并在大会战中当步兵使用。
毕竟单纯从步兵角度而言,这些二线部队其实不差。
他们欠缺的只是技术兵种以及机动能力而已,但是这种都是可以在战争时期临时动员后加强的。
而这样的九个团一共大约三万人的二线部队,在战略角度,比之前江北地区大约八万多人所谓的守备军作用还要大的多。
但是花费却是没有增加太多。
这种变化让陆军高层非常的满意,只用比以往多了那么一点点的花费,就获得三万人的战斗部队,哪怕这些战斗部队都是步兵为主,但那也赚大了啊。
有了这三万二线部队在后方,前线的四个军就能够充分的投入一线作战当中,而不用担心后方的战略据点被人直接端了,从而没了补给线,没了后路。
乾武四年九月十九日,经过慎重的考虑后,郭东岩批准了最新的北伐作战计划。
这一次的北伐作战计划,可不仅仅只是徐州方面的作战计划,徐州方面只是整个北伐作战计划的一个环节而已,顶多算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
实际上,在之前的两淮攻势顺利完成,攻占了淮安,凤阳城这两大战略要地后,周军方面的北伐作战计划,实际上已经是进入到了第三阶段。
也就是以攻占河南、山东为战略目标,具体下来则是向北攻占山东的益都、济南这两个战略要地,并掌控运河沿岸,获得进军北直隶的通道。
同时还有几个战略目标则是针对河南方向,主要是攻占黄河沿岸,控制徐州、归德府、开封府、怀庆府、河南府等黄河沿岸的地区,而最终目标是攻占那潼关。
当然了,如果短时间内无法攻占潼关也不要紧,直接陈兵于潼关之外其实对周王朝而言也是一样的效果,只要封堵了这个地方,那么就等于封堵了陕西方向安如山所部进出中原的通道,如此周王朝也就能够放心大胆的横扫中原,最终杀向北直隶的京师了。
上述的攻占山东,夺取潼关的大体战略,和元末明初时期的朱元璋北伐是大体相同的。
没办法,谁让明王朝的首都和蒙元时期一样,都是在幽州呢。
而南方军队要北伐,在古代的这种环境下,其实也就两条路,要么走襄阳府南阳府,也就是南阳盆地,然后杀入中原腹地。
要么就是走淮河、黄河一线北伐。
基本上就这两条路可选。
而考虑到周军走南阳盆地一线的话,一路补给都是需要陆运补给,这对拥有大量重武器,需要大量后勤辎重补给的周军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所以,周军的北伐之路,其实也就这么一条,只能走运河、淮河、黄河一线。
最终才制定了这么一个和朱元璋北伐蒙元的进军路线,非常类似的作战计划。
不过,这也只是战略上类似而已,而实际上周军北伐和明军北伐区别大了去。
人家朱元璋北伐,可不是依赖河道完重炮的,人家朱元璋北伐的时候,其军队实力从各方面都已经强于援军,哪怕是骑兵……
话说,得益于元朝时期走到哪都喜欢圈地养马,所以元朝时期在长江中下游流域里,是有好几个大马场的,朱元璋横扫南方后,也就获得了大量的马匹,因此他们北伐的时候骑兵实力已经非常强悍。
然后打下山东后,又获得了益都马场,然后朱元璋的骑兵基本就能追着蒙元骑兵吊打了……
这一点,是和周军有着极大的区别。
周军可没这么多的骑兵,哪怕是取巧弄出来的龙骑兵,现在也就万把骑而已。
同时周军装备的火炮也不是明初时代的明军能够想象的,周军打仗动不动就拉出去几百门火炮。
哪怕是骑兵打仗,那都是带着好多两斤半骑兵炮的。
这火力强悍的同时,也导致了骡马多,消耗大,对后勤的依赖极为庞大。
最终又进一步加重了周军对河运的依赖。
很不巧,对面的明军也知道这些情况,因此他们的防守作战也是针锋相对,一直都是选择在运河、淮河、黄河沿岸的战略要地进行防守作战。
诸多情况导致了周军看似选择了和当年明军一样的北伐路线,但是实际上打的战役不一样。
人家朱元璋前期北伐顺利的很,打的都是机动作战,然而周军呢,那基本都是一路硬啃过去,更加耗时。
这北伐严格说起来,从春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但是现在也能只是杀到了徐州城外,连徐州还没拿下呢,更别说什么进军山东和河南了。
而这个时候,明军又是大量兵力南下,迫使周军做出了调整,进一步加强了前线兵力。
九月十九日,郭东岩正式下旨:
命令第十一军北上,执行进攻山东的作战计划。
原定进攻山东的第五军主力第四步兵师等部队,则是被全部抽调到徐州一线,和第十军汇合。
第二军则是按照原计划,直接从陆路深入河南腹地,以攻占归德府、开封府为战略目标,配合第五军、第十军围攻徐州。
第六军方面,则是协同第二军作战,趁着明军主力都被徐州、归德府一带吸引的时候,,趁机汝宁府方向发动大规模攻势夺取汝阳,随后继续北上攻占舞阳、叶县、鲁山这三座明军在这一线地区里的重要战略据点。
明军扼制南阳盘底里的第一军杀出来,靠的就是堵死了方城道、鲁阳关等战略要道,而这些战略要道的背后,则是舞阳、叶县、鲁山这几座外围的城池。
只要能够攻占上述三地,那么方城道、鲁阳关等地的明军如果不想被前后夹击,那么除了撤退别无他发。
这样一来,第一军也就能够顺利进入河南腹地了。
为了配合好上述地区的作战,郭东岩还特别命令把规模庞大的第一军一分为二,把驻防在郧阳府、襄阳府等地区的部队编为第十三军。
而部署在南阳府的第一军兵力,则是参与中原大战。
因为这一次参战部队众多,涉及地域广大,为了避免群龙无首,郭东岩按照各部队的作战区域以及作战任务,临时性设立了多个高级战略指挥机构。
大周王朝从最早期的民兵团,再到屯垦军,再到守备军,再到现在的二线部队。
周王朝对二线部队的变动一直都是非常大,并且是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这主要是随着大周王朝自身的发展而随时调整。
凤鹤山时代,周王朝兵力少,所以只能是把直接把青壮拉上去,编成民兵部队参与辅助战斗。
后来接受了大量的明军战俘,为了安置这些战俘,同时也是为了缓解正规军兵力不足的问题,周王朝设立了屯垦军制度。
但是后来发现这个屯垦军制度不太靠谱,基本没什么战斗力,以至于和寻常民壮也没啥区别了。
于是乎在屯垦军的基础上设立了守备军,本意是从屯垦军里抽调精锐组成守备军弹压地方,辅助正规军作战。
但是因为兵员都是来源于战俘、投诚部队,而且守备军的待遇远远低于正规军,因此守备军换汤不换药,以至于大部分守备军挂着军队的名头,但实际依旧没什么战斗力,只有少数几个待遇按照正规军走的守备军,才具备了一定的战斗力,后续周军干脆把这几个守备军陆续被整编为正规军。
等到了去年的时候,大周王朝干脆彻底废除这种守备军的政策,从守备军里挑选了部分精锐后直接编成二线部队,一切待遇按照正规军走,剩下的普通守备军则是干脆一股脑的全部转换为非战斗部队,用于屯垦,修建基础设施等任务,并逐步安排退役。
这些挑选出来的精锐兵力,经过了和正规军一样的新兵再训练,然后补充进入新兵,最后形成了现在的各防区内的防守部队,作为了陆军内的二线部队使用。
日常的时候,这些二线部队基本上都是轻装步兵,再加上少量两斤半野战炮、少量侦查骑兵所组成,并分散驻扎各县城,府城。
大量位于周王朝控制区腹地比如皖南,江南,湖广等地方的各二线部队,就是处于这种状态。
但是靠近前线的部分二线部队,则是齐装满员直接参战的,比如皖北、淮安地区里靠近前线的九个团。
这九个团尽管战斗力差一些,装备差一些,但是却是直接作为战斗兵力参战的。
当然,这也是现在而已,等后续周王朝继续北伐,这些部队最终还是会恢复二线部队的规模,最终驻防地方的。
周王朝最终希望建立的是一套一线战备部队、二线预备部队、三线民兵的陆军体系。
所以比看周王朝最近几年改来改去,但是目的始终都没有变过,只不过是基于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而已。
现在最新的改革,暂时来说也看到了成效,目前能够在江北地区参与辅助作战任务的九个团就是明证。
这九个团虽然只是轻装部队,但依旧是正规军序列,平日里用来弹压地方,控卫后方自然是不成问题的,必要时候也可以直接拉上去在次要战线上作战,并在大会战中当步兵使用。
毕竟单纯从步兵角度而言,这些二线部队其实不差。
他们欠缺的只是技术兵种以及机动能力而已,但是这种都是可以在战争时期临时动员后加强的。
而这样的九个团一共大约三万人的二线部队,在战略角度,比之前江北地区大约八万多人所谓的守备军作用还要大的多。
但是花费却是没有增加太多。
这种变化让陆军高层非常的满意,只用比以往多了那么一点点的花费,就获得三万人的战斗部队,哪怕这些战斗部队都是步兵为主,但那也赚大了啊。
有了这三万二线部队在后方,前线的四个军就能够充分的投入一线作战当中,而不用担心后方的战略据点被人直接端了,从而没了补给线,没了后路。
乾武四年九月十九日,经过慎重的考虑后,郭东岩批准了最新的北伐作战计划。
这一次的北伐作战计划,可不仅仅只是徐州方面的作战计划,徐州方面只是整个北伐作战计划的一个环节而已,顶多算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
实际上,在之前的两淮攻势顺利完成,攻占了淮安,凤阳城这两大战略要地后,周军方面的北伐作战计划,实际上已经是进入到了第三阶段。
也就是以攻占河南、山东为战略目标,具体下来则是向北攻占山东的益都、济南这两个战略要地,并掌控运河沿岸,获得进军北直隶的通道。
同时还有几个战略目标则是针对河南方向,主要是攻占黄河沿岸,控制徐州、归德府、开封府、怀庆府、河南府等黄河沿岸的地区,而最终目标是攻占那潼关。
当然了,如果短时间内无法攻占潼关也不要紧,直接陈兵于潼关之外其实对周王朝而言也是一样的效果,只要封堵了这个地方,那么就等于封堵了陕西方向安如山所部进出中原的通道,如此周王朝也就能够放心大胆的横扫中原,最终杀向北直隶的京师了。
上述的攻占山东,夺取潼关的大体战略,和元末明初时期的朱元璋北伐是大体相同的。
没办法,谁让明王朝的首都和蒙元时期一样,都是在幽州呢。
而南方军队要北伐,在古代的这种环境下,其实也就两条路,要么走襄阳府南阳府,也就是南阳盆地,然后杀入中原腹地。
要么就是走淮河、黄河一线北伐。
基本上就这两条路可选。
而考虑到周军走南阳盆地一线的话,一路补给都是需要陆运补给,这对拥有大量重武器,需要大量后勤辎重补给的周军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所以,周军的北伐之路,其实也就这么一条,只能走运河、淮河、黄河一线。
最终才制定了这么一个和朱元璋北伐蒙元的进军路线,非常类似的作战计划。
不过,这也只是战略上类似而已,而实际上周军北伐和明军北伐区别大了去。
人家朱元璋北伐,可不是依赖河道完重炮的,人家朱元璋北伐的时候,其军队实力从各方面都已经强于援军,哪怕是骑兵……
话说,得益于元朝时期走到哪都喜欢圈地养马,所以元朝时期在长江中下游流域里,是有好几个大马场的,朱元璋横扫南方后,也就获得了大量的马匹,因此他们北伐的时候骑兵实力已经非常强悍。
然后打下山东后,又获得了益都马场,然后朱元璋的骑兵基本就能追着蒙元骑兵吊打了……
这一点,是和周军有着极大的区别。
周军可没这么多的骑兵,哪怕是取巧弄出来的龙骑兵,现在也就万把骑而已。
同时周军装备的火炮也不是明初时代的明军能够想象的,周军打仗动不动就拉出去几百门火炮。
哪怕是骑兵打仗,那都是带着好多两斤半骑兵炮的。
这火力强悍的同时,也导致了骡马多,消耗大,对后勤的依赖极为庞大。
最终又进一步加重了周军对河运的依赖。
很不巧,对面的明军也知道这些情况,因此他们的防守作战也是针锋相对,一直都是选择在运河、淮河、黄河沿岸的战略要地进行防守作战。
诸多情况导致了周军看似选择了和当年明军一样的北伐路线,但是实际上打的战役不一样。
人家朱元璋前期北伐顺利的很,打的都是机动作战,然而周军呢,那基本都是一路硬啃过去,更加耗时。
这北伐严格说起来,从春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但是现在也能只是杀到了徐州城外,连徐州还没拿下呢,更别说什么进军山东和河南了。
而这个时候,明军又是大量兵力南下,迫使周军做出了调整,进一步加强了前线兵力。
九月十九日,郭东岩正式下旨:
命令第十一军北上,执行进攻山东的作战计划。
原定进攻山东的第五军主力第四步兵师等部队,则是被全部抽调到徐州一线,和第十军汇合。
第二军则是按照原计划,直接从陆路深入河南腹地,以攻占归德府、开封府为战略目标,配合第五军、第十军围攻徐州。
第六军方面,则是协同第二军作战,趁着明军主力都被徐州、归德府一带吸引的时候,,趁机汝宁府方向发动大规模攻势夺取汝阳,随后继续北上攻占舞阳、叶县、鲁山这三座明军在这一线地区里的重要战略据点。
明军扼制南阳盘底里的第一军杀出来,靠的就是堵死了方城道、鲁阳关等战略要道,而这些战略要道的背后,则是舞阳、叶县、鲁山这几座外围的城池。
只要能够攻占上述三地,那么方城道、鲁阳关等地的明军如果不想被前后夹击,那么除了撤退别无他发。
这样一来,第一军也就能够顺利进入河南腹地了。
为了配合好上述地区的作战,郭东岩还特别命令把规模庞大的第一军一分为二,把驻防在郧阳府、襄阳府等地区的部队编为第十三军。
而部署在南阳府的第一军兵力,则是参与中原大战。
因为这一次参战部队众多,涉及地域广大,为了避免群龙无首,郭东岩按照各部队的作战区域以及作战任务,临时性设立了多个高级战略指挥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