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龙王殿、天下第九、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熊猫中文网 www.xm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374章
“元允中1赵老伍盯着元允中的眼睛泛着红血丝。
“看来你认识我。”元允中缓缓地道,再次拉满弓弦。
“走1赵老伍冲着侄儿喊着,却在几个鹘落后再次像被折翼的鸟从空中坠落下来。
元允中将手中的弓交给随身的护卫,冷冷地道:“给我问清楚了,其他人都在什么地方?”
他的记忆力向来不错。
这个赵老伍,应该就是他和宋积云迷路时赵家集的那位掌事人。
赵家集人可不少。
赵老伍做的是造反谋逆的事,带在身边的必定是心腹。
而当白大人和项大人得知元允中亲自抓住了匪首的消息,惊讶得都张大了嘴巴。
“那审出什么来了没有?”项大人关切地问来报信的校尉。
校尉行礼,恭敬地道:“没有。元大人将人交给了陈大人,陈大人祖上承袭承的是锦衣卫,应该不会负元大人所托。”
项大人松了口气,和白大人商量:“我们是不是写份奏折送往内阁。平息了流民暴动,也是件值得庆贺的事。”
却也会让人觉得元允中之前的坚持是对的。
白大人捏了捏颌下的胡须,阴阳怪气地道:“是该给内阁上个折子了,元大人英明神武,平了流民之乱。也正好问问几位阁老,这五万流民怎么办?这每天的吃喝拉撒可不是什么小数目。总不能就这样养在石景山吧?”
正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处置这些事,所以朝中虽然多数官员都觉得应该招抚,却不能理直气壮地反对兵部。
朝中议事,多半都会发展成谁提出问题,谁就负责解决。
他们没办法解决这五万流民,自然也没办法反对兵部的决定。
项大人不由皱了皱眉,觉得事到如今,白大人还在计较兵部的得失,吃相太难看了。他的语气也不由得冷淡了几分,道:“既然白大人另有谋算,那我就不约白大人一起上折子了。”
偏偏白大人官阶比他大,要是白大人和元允中玩什么花样,他还真不好办。
他干脆道:“那您先歇着,我去元大人那里看看。这孙严没想到我们会带兵镇压流民的暴动,想坚壁清野,带着碧霞寺僧人把藏粮全都给烧了,碧霞寺也十不附一,怕是僧录司那边也得打个招呼。只是我和这僧录司那边不太熟悉,也不知道元大人熟悉不熟悉。”
他一面说,一面往外走,匆匆出了议事厅,待到了白大人看不到的地方,这才喊了个路过的校尉,道:“元大人在哪里?”
校尉行礼,指了不远处的庑房,道:“元大人和史大人、孙大人在那边议事。”
项大人“嗯”了一声,去庑房。
他还没有让校尉通禀,就听见那孙严道:“京师附近承德府、正定府、保定府都一地难求,更不要说昌平、密云了。京城附近根本安置不了这么多的流民。”
项大人暗暗摇头。
这孙严是个人物,可到底见识有限,没办法为元允中所用,最多也就做个宛平卫指挥使了。
“元大人1他笑吟吟地道着,推门而入。
史大人和孙严立马起身行礼。
元允中也客气地请他坐下。
项大人遂不客气,道:“元大人有没有想过让这些人编入军户,去九边服役。”
元允中眸光微闪,道:“项大人请说。”
项大人笑道:“这些流民的安置,不外有两个难点。一是人数太多。就算像是句容这样的上等县,也不过三万户。这一下子五万人,就算是分到十个县,估计没有在闲置的土地安置,时间一长,怕是又会流落为流民。二是不好管。他们久无人教化,若是安置之生计困难,怕是会鸡鸣狗盗,为害乡邻。”
“编入军户,去九边服役却不同。”元允中沉吟道,“一来九边人少地稀,这些人能开荒。二来是这些年来九边虽无战事,却军户不足。”
“正是1项大人笑着,走到了吊着舆图的地方,指着宣府、大同、太原等地道,“你看,这边多的是地。”
元允中点头,道:“这件事我再斟酌斟酌。”
这么多人,就算是安置在九边,九边是苦寒之地,迁移过去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项大人也知道这是件大事,元允中应该商量商量镜湖先生才是。他很圆滑地转移了话题,说起了碧霞寺的事。
僧录司管理着僧侣之事,碧霞寺是登记在册的寺庙,被巡检司的人烧了,怎么也要和僧录司打声招呼,商量着赔偿的事。
元允中道:“这件事我已派人去僧录司了,事急从权,不会责怪孙大人的。”
孙严烧寺的时候可是半点也没有想过还有这一茬,忙起身朝元允中道谢。
元允中摆了摆手,道:“你麾下巡卫我都能承认他宛平卫、上十二军随意挑选,更何况你这样的人才。你放心,我肯定会给你们请功的。”
孙严和史大人谢了又谢。
元允中的私人护卫求见,道:“大人,我拿了您的手书去了廊坊县,廊坊县的县令一开始见到是您的手书,立刻就同意借粮。可等到小的到户房领粮的时候,他们又开始推三阻四,说需等到户部的公文到了之后,他们才能借粮给我们。”
说到这里,他还抬头小心翼翼地打量着元允中神情,见元允中并没有明显的怒意,这才继续道:“还说,私人交情是交情,可没有正式的文书,万一出了什么事,他们这样的小吏却背不起。我重新求见县令,门房却说县令下乡去查看庄稼了。”
也就是说,一开始答应得好好的,可转眼间就改变了主意。
元允中不悦地皱了皱眉,道:“去通州粮仓的人呢?”
通州码头那边有漕运的粮仓,南边运来的粮食都会在那里暂存。
护卫支支吾吾地道:“也说,要户部的公文才能借粮。”
元允中想了想,问史大人:“我们手中的粮还可以支撑几日?”
史大人想也没想地道:“还可以支撑三日。”
元允中就喊了徐光增进来,道:“我写个折子,你直接拿去给司礼监,让秦大人转交给皇上。”
徐光增一副好不容易找到事做的样子,连声应“是”。
史大人却和孙严交换了一个诧异的目光。
真是天子近臣,还可以这样。
连内阁都不用管,直接找皇上批折子。
两人对跟着元允中做事更有信心了。
而且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元允中让史大人和徐光增一起回城:“史大人负责办事,徐光增,你负责敲门就行了。”
这是要拿定国公府的面子给他办事。
徐光增生怕巴结不上元允中,自然是迭声说“好”。
两人拿着元允中的折子,在一队校尉的护送下回了城。
但时间过去了两天,他们还没有回来,户部那边也没有公文抵达。
这不对劲!
(本章完)
第374章
“元允中1赵老伍盯着元允中的眼睛泛着红血丝。
“看来你认识我。”元允中缓缓地道,再次拉满弓弦。
“走1赵老伍冲着侄儿喊着,却在几个鹘落后再次像被折翼的鸟从空中坠落下来。
元允中将手中的弓交给随身的护卫,冷冷地道:“给我问清楚了,其他人都在什么地方?”
他的记忆力向来不错。
这个赵老伍,应该就是他和宋积云迷路时赵家集的那位掌事人。
赵家集人可不少。
赵老伍做的是造反谋逆的事,带在身边的必定是心腹。
而当白大人和项大人得知元允中亲自抓住了匪首的消息,惊讶得都张大了嘴巴。
“那审出什么来了没有?”项大人关切地问来报信的校尉。
校尉行礼,恭敬地道:“没有。元大人将人交给了陈大人,陈大人祖上承袭承的是锦衣卫,应该不会负元大人所托。”
项大人松了口气,和白大人商量:“我们是不是写份奏折送往内阁。平息了流民暴动,也是件值得庆贺的事。”
却也会让人觉得元允中之前的坚持是对的。
白大人捏了捏颌下的胡须,阴阳怪气地道:“是该给内阁上个折子了,元大人英明神武,平了流民之乱。也正好问问几位阁老,这五万流民怎么办?这每天的吃喝拉撒可不是什么小数目。总不能就这样养在石景山吧?”
正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处置这些事,所以朝中虽然多数官员都觉得应该招抚,却不能理直气壮地反对兵部。
朝中议事,多半都会发展成谁提出问题,谁就负责解决。
他们没办法解决这五万流民,自然也没办法反对兵部的决定。
项大人不由皱了皱眉,觉得事到如今,白大人还在计较兵部的得失,吃相太难看了。他的语气也不由得冷淡了几分,道:“既然白大人另有谋算,那我就不约白大人一起上折子了。”
偏偏白大人官阶比他大,要是白大人和元允中玩什么花样,他还真不好办。
他干脆道:“那您先歇着,我去元大人那里看看。这孙严没想到我们会带兵镇压流民的暴动,想坚壁清野,带着碧霞寺僧人把藏粮全都给烧了,碧霞寺也十不附一,怕是僧录司那边也得打个招呼。只是我和这僧录司那边不太熟悉,也不知道元大人熟悉不熟悉。”
他一面说,一面往外走,匆匆出了议事厅,待到了白大人看不到的地方,这才喊了个路过的校尉,道:“元大人在哪里?”
校尉行礼,指了不远处的庑房,道:“元大人和史大人、孙大人在那边议事。”
项大人“嗯”了一声,去庑房。
他还没有让校尉通禀,就听见那孙严道:“京师附近承德府、正定府、保定府都一地难求,更不要说昌平、密云了。京城附近根本安置不了这么多的流民。”
项大人暗暗摇头。
这孙严是个人物,可到底见识有限,没办法为元允中所用,最多也就做个宛平卫指挥使了。
“元大人1他笑吟吟地道着,推门而入。
史大人和孙严立马起身行礼。
元允中也客气地请他坐下。
项大人遂不客气,道:“元大人有没有想过让这些人编入军户,去九边服役。”
元允中眸光微闪,道:“项大人请说。”
项大人笑道:“这些流民的安置,不外有两个难点。一是人数太多。就算像是句容这样的上等县,也不过三万户。这一下子五万人,就算是分到十个县,估计没有在闲置的土地安置,时间一长,怕是又会流落为流民。二是不好管。他们久无人教化,若是安置之生计困难,怕是会鸡鸣狗盗,为害乡邻。”
“编入军户,去九边服役却不同。”元允中沉吟道,“一来九边人少地稀,这些人能开荒。二来是这些年来九边虽无战事,却军户不足。”
“正是1项大人笑着,走到了吊着舆图的地方,指着宣府、大同、太原等地道,“你看,这边多的是地。”
元允中点头,道:“这件事我再斟酌斟酌。”
这么多人,就算是安置在九边,九边是苦寒之地,迁移过去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项大人也知道这是件大事,元允中应该商量商量镜湖先生才是。他很圆滑地转移了话题,说起了碧霞寺的事。
僧录司管理着僧侣之事,碧霞寺是登记在册的寺庙,被巡检司的人烧了,怎么也要和僧录司打声招呼,商量着赔偿的事。
元允中道:“这件事我已派人去僧录司了,事急从权,不会责怪孙大人的。”
孙严烧寺的时候可是半点也没有想过还有这一茬,忙起身朝元允中道谢。
元允中摆了摆手,道:“你麾下巡卫我都能承认他宛平卫、上十二军随意挑选,更何况你这样的人才。你放心,我肯定会给你们请功的。”
孙严和史大人谢了又谢。
元允中的私人护卫求见,道:“大人,我拿了您的手书去了廊坊县,廊坊县的县令一开始见到是您的手书,立刻就同意借粮。可等到小的到户房领粮的时候,他们又开始推三阻四,说需等到户部的公文到了之后,他们才能借粮给我们。”
说到这里,他还抬头小心翼翼地打量着元允中神情,见元允中并没有明显的怒意,这才继续道:“还说,私人交情是交情,可没有正式的文书,万一出了什么事,他们这样的小吏却背不起。我重新求见县令,门房却说县令下乡去查看庄稼了。”
也就是说,一开始答应得好好的,可转眼间就改变了主意。
元允中不悦地皱了皱眉,道:“去通州粮仓的人呢?”
通州码头那边有漕运的粮仓,南边运来的粮食都会在那里暂存。
护卫支支吾吾地道:“也说,要户部的公文才能借粮。”
元允中想了想,问史大人:“我们手中的粮还可以支撑几日?”
史大人想也没想地道:“还可以支撑三日。”
元允中就喊了徐光增进来,道:“我写个折子,你直接拿去给司礼监,让秦大人转交给皇上。”
徐光增一副好不容易找到事做的样子,连声应“是”。
史大人却和孙严交换了一个诧异的目光。
真是天子近臣,还可以这样。
连内阁都不用管,直接找皇上批折子。
两人对跟着元允中做事更有信心了。
而且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元允中让史大人和徐光增一起回城:“史大人负责办事,徐光增,你负责敲门就行了。”
这是要拿定国公府的面子给他办事。
徐光增生怕巴结不上元允中,自然是迭声说“好”。
两人拿着元允中的折子,在一队校尉的护送下回了城。
但时间过去了两天,他们还没有回来,户部那边也没有公文抵达。
这不对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