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0章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熊猫中文网 www.xm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所以曹亮制定了一个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作战策略,那就是一步步地压缩蜀军的生存空间,在这个阶段的作战之中,曹亮并不追求歼敌的数量,而是要利用魏军强大的威慑力,将蜀军给逼退,最终将他们全部驱赶到成都去,然后再给予致命的一击。
这个战略实施起来并不算太难,以魏军的实力打赢这场战争几乎是板上钉钉的,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悬念,唯一的悬念只剩下了魏军需要多长的时间了。
其实以现在的大势,只要魏军发起总攻,在不考虑伤亡代价的情况下,攻下成都根本不需要多长的时间,甚至当时中军团从南中攻入到蜀中的时候,一鼓作气打到成都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只不过现在曹亮所考虑的是,不光是如何来灭蜀,而且还得考虑用最小的伤亡代价来实现这一目标。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只有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策。
曹亮知道,现在蜀国朝廷内部,也并非是铁板一块,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矢志不移地坚定支持蜀国,曹亮可清楚地记得,历史上当邓艾兵临城下之时,蜀国的降者如云,就连蜀国后主刘禅也架不住一大帮子的降臣忽悠,最终是弃守成都,投降了邓艾。
事实上,真正能坚守不降的三个人,全都不是蜀国人,姜维司马伦是魏人,陆抗是吴人,而目前蜀国八成以上的军队,都掌握在这三个人的手中。
而这三个人,可以说和魏国都有着深仇大恨,这种仇恨几乎是不共戴天的,所以想要劝降这三位,可能性几乎为零。
所以在接下来的战斗之中,曹亮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下令给邓艾、羊祜、杜预三位都督,让他们同步协调,稳步推进,在三个方向上继续地给蜀军施加压力。
现在蜀军的这三巨头也正好是各守一个方向,姜维在南安守着成都的南面,陆抗在德阳,守着成都的东面,司马伦在绵竹,守着成都的北面,三支蜀军各守一边,摆出了一副殊死决战的模样。
而成都,也尚有两万的御林军,全部是归中都护卫将军司马瞻来指挥的,这也是蜀军最后的一道防线了,只不过如果成都外围的防线失守的话,指望诸葛瞻的这两万人,就想守住诺大的成都城,完全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这外围防线上的十几万蜀军,才是蜀国坚守到底的最后希望,姜维虽然坐镇南安,只需要负责抵御来自南面的魏军,也就是羊祜的中军团,但姜维的心思可不仅仅只是在此,整个成都防御计划,都是需要他来操心的。
永安和剑阁的相继失守,对姜维来说是一个极为沉重的打击,谁都清楚,蜀国之所以能在魏国的重重压力之下存在这么长的时间,还不就是因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吗?
正是因为剑阁和永安一北一东两座险关成为了蜀国的门户,所以一直以来蜀国才能安枕无忧,对于魏军来说,那怕他们实力占优,但却始终也无法突破这两大关隘,只要蜀军能牢牢的守住剑阁和约永安,任凭魏军再怎么折腾,都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但姜维显然是低估了曹亮的灭蜀的决心,以为凭借着剑阁和永安的这两座雄关,就足以能挡得住魏军了。
可姜维万万没有想到,魏军居然会从遥远的南线发起突袭,侵入到了南中,而南中确实是蜀国防线上最为薄弱的一环,建守太守霍弋的手中,只有一万左右的兵马,以这么一点兵力,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无法挡往魏军的进攻。
霍弋对蜀国倒是忠心耿耿,最后他宁可死节,也不愿意投降魏军,为了应对南中的危机,霍弋甚至不惜背后下黑手,逼夷人出兵,虽然说最终的结果依然是没有能挡得住魏军的前进步伐,但至少霍弋是尽力了,而且也为姜维赢得了回援僰道的时间。
如果南中速失的话,姜维恐怕就连回援的机会都等不到了,毕竟从永安到僰道,至少也是千里以上的距离,当南中失守的消息传到永安,姜维彼时再调动兵马,也恐怕黄花菜都凉了。
正是因为霍弋引诱出孟栎来,让他的十万蛮兵与魏军一决生死,这样不仅可以起到阻击魏军的作用,而且一石二鸟,亦可以削弱南中蛮夷的势力。
虽然说姜维一直以来都是主持北伐军务的,关注度都放在北线上,但他也并非不清楚南中的情况,自从诸葛亮南征之后,南中几十年来再没有发生一起波及到整个南中的叛乱事件,偶尔的一些小规模叛乱,范围很小,并不会影响到南中的整个大局。
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尽管当年反叛于南中的孟获为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所征服,但孟获死后,他们儿子们难道都能继续死心塌地效忠蜀国朝廷吗?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孟获死后,他的四个儿子尽分其地,尽分其兵,甚至为了争夺遗产,还大打出手,很难相信这么几个儿子会没有野心,不想自立于南中。
霍弋能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之中牢牢地控制住南中的局面,也算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只可惜他遭遇的对手却是羊祜这样的一位宿将,那怕霍弋使出了浑身的解数,依然是难挽败局,最终他也是身死异乡,再也没有机会能回到成都。
南中的失守,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姜维就算是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了魏军三路攻蜀的事情,他一样也抽调不出来太多的兵力。
所以说,僰道之战的失败,完全是一种必然之事,这根本就不关乎姜维的能力长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魏军太强大了,强大到了无可匹敌的地步,姜维镇守永安和剑阁时完全是将他所有的底牌都投入进来,而魏军从南中发起进攻,姜维根本没有多少力量能挡得住魏军的进攻。
所以曹亮制定了一个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作战策略,那就是一步步地压缩蜀军的生存空间,在这个阶段的作战之中,曹亮并不追求歼敌的数量,而是要利用魏军强大的威慑力,将蜀军给逼退,最终将他们全部驱赶到成都去,然后再给予致命的一击。
这个战略实施起来并不算太难,以魏军的实力打赢这场战争几乎是板上钉钉的,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悬念,唯一的悬念只剩下了魏军需要多长的时间了。
其实以现在的大势,只要魏军发起总攻,在不考虑伤亡代价的情况下,攻下成都根本不需要多长的时间,甚至当时中军团从南中攻入到蜀中的时候,一鼓作气打到成都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只不过现在曹亮所考虑的是,不光是如何来灭蜀,而且还得考虑用最小的伤亡代价来实现这一目标。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只有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策。
曹亮知道,现在蜀国朝廷内部,也并非是铁板一块,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矢志不移地坚定支持蜀国,曹亮可清楚地记得,历史上当邓艾兵临城下之时,蜀国的降者如云,就连蜀国后主刘禅也架不住一大帮子的降臣忽悠,最终是弃守成都,投降了邓艾。
事实上,真正能坚守不降的三个人,全都不是蜀国人,姜维司马伦是魏人,陆抗是吴人,而目前蜀国八成以上的军队,都掌握在这三个人的手中。
而这三个人,可以说和魏国都有着深仇大恨,这种仇恨几乎是不共戴天的,所以想要劝降这三位,可能性几乎为零。
所以在接下来的战斗之中,曹亮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下令给邓艾、羊祜、杜预三位都督,让他们同步协调,稳步推进,在三个方向上继续地给蜀军施加压力。
现在蜀军的这三巨头也正好是各守一个方向,姜维在南安守着成都的南面,陆抗在德阳,守着成都的东面,司马伦在绵竹,守着成都的北面,三支蜀军各守一边,摆出了一副殊死决战的模样。
而成都,也尚有两万的御林军,全部是归中都护卫将军司马瞻来指挥的,这也是蜀军最后的一道防线了,只不过如果成都外围的防线失守的话,指望诸葛瞻的这两万人,就想守住诺大的成都城,完全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这外围防线上的十几万蜀军,才是蜀国坚守到底的最后希望,姜维虽然坐镇南安,只需要负责抵御来自南面的魏军,也就是羊祜的中军团,但姜维的心思可不仅仅只是在此,整个成都防御计划,都是需要他来操心的。
永安和剑阁的相继失守,对姜维来说是一个极为沉重的打击,谁都清楚,蜀国之所以能在魏国的重重压力之下存在这么长的时间,还不就是因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吗?
正是因为剑阁和永安一北一东两座险关成为了蜀国的门户,所以一直以来蜀国才能安枕无忧,对于魏军来说,那怕他们实力占优,但却始终也无法突破这两大关隘,只要蜀军能牢牢的守住剑阁和约永安,任凭魏军再怎么折腾,都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但姜维显然是低估了曹亮的灭蜀的决心,以为凭借着剑阁和永安的这两座雄关,就足以能挡得住魏军了。
可姜维万万没有想到,魏军居然会从遥远的南线发起突袭,侵入到了南中,而南中确实是蜀国防线上最为薄弱的一环,建守太守霍弋的手中,只有一万左右的兵马,以这么一点兵力,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无法挡往魏军的进攻。
霍弋对蜀国倒是忠心耿耿,最后他宁可死节,也不愿意投降魏军,为了应对南中的危机,霍弋甚至不惜背后下黑手,逼夷人出兵,虽然说最终的结果依然是没有能挡得住魏军的前进步伐,但至少霍弋是尽力了,而且也为姜维赢得了回援僰道的时间。
如果南中速失的话,姜维恐怕就连回援的机会都等不到了,毕竟从永安到僰道,至少也是千里以上的距离,当南中失守的消息传到永安,姜维彼时再调动兵马,也恐怕黄花菜都凉了。
正是因为霍弋引诱出孟栎来,让他的十万蛮兵与魏军一决生死,这样不仅可以起到阻击魏军的作用,而且一石二鸟,亦可以削弱南中蛮夷的势力。
虽然说姜维一直以来都是主持北伐军务的,关注度都放在北线上,但他也并非不清楚南中的情况,自从诸葛亮南征之后,南中几十年来再没有发生一起波及到整个南中的叛乱事件,偶尔的一些小规模叛乱,范围很小,并不会影响到南中的整个大局。
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尽管当年反叛于南中的孟获为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所征服,但孟获死后,他们儿子们难道都能继续死心塌地效忠蜀国朝廷吗?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孟获死后,他的四个儿子尽分其地,尽分其兵,甚至为了争夺遗产,还大打出手,很难相信这么几个儿子会没有野心,不想自立于南中。
霍弋能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之中牢牢地控制住南中的局面,也算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只可惜他遭遇的对手却是羊祜这样的一位宿将,那怕霍弋使出了浑身的解数,依然是难挽败局,最终他也是身死异乡,再也没有机会能回到成都。
南中的失守,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姜维就算是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了魏军三路攻蜀的事情,他一样也抽调不出来太多的兵力。
所以说,僰道之战的失败,完全是一种必然之事,这根本就不关乎姜维的能力长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魏军太强大了,强大到了无可匹敌的地步,姜维镇守永安和剑阁时完全是将他所有的底牌都投入进来,而魏军从南中发起进攻,姜维根本没有多少力量能挡得住魏军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