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中文网 > 秦吏 > 第925章 如烹小鲜

第925章 如烹小鲜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熊猫中文网 www.xm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八月份,武忠侯的新政,从少府开始,其下诸丞署几无幸免。

    负责苑囿的钩盾令已被狠狠砍了一刀,原本执掌的三百里苑囿被划分成三县,要安置骊山刑徒及其家眷,以及未来将留在关中的部分北伐军将士。

    乐府也不得不停罢美妙的郑卫之音,武忠侯似乎对他们准备的浩大舞曲毫无兴趣,却要求乐官们去创作不识字黔首也能听得懂的《下里》《巴人》之乐,主题无不是歌颂新政……

    接下来,就轮到太官令、汤官令了,他们在后世有一个耳熟能详的称呼:

    “御膳房!”

    御膳房总管,太官令伊众是天下名厨,他本是赵人,后来被吕不韦带入关中,据说吕不韦令门客作《吕氏春秋》,其中的本味篇,便是伊众参与的,天下各地的美食珍馐,他都吃过,做过。

    后来,伊众又负责操持秦王政的三餐。

    这位秦王在赵地长大,不喜太过咸重的秦国菜,以及颇受华阳太后推崇的楚国菜,更喜赵地口味,十分满意伊众的手艺,便任他做了太官令。

    太官令掌宫廷膳食、酿酒、种菜、食用珍禽野兽及献四时果品,又有汤官令主供饼饵果实、酒酿之事。手下除了一众庖厨、雍人、笾人、酒正、醢人等有专长的厨子外,还各有官奴婢三千人,负责买菜、剥洗、宰杀等事。

    之后三十多年,伊众就专心在宫廷里炮制菜肴,对外面的事不甚关切,始皇帝晚年肠胃不好,仅食一粥,多由伊众亲自烹制,始皇帝去世时他也伤心了好一阵。

    “老朽再也不能为陛下烹粥了……”

    但他是个敬业的人,很快就擦去眼泪,继续为新的皇帝服务了。

    胡亥年轻贪口,从小锦衣玉食,不但要求必取奇珍异兽,还要求每顿菜肴都得足九十九道,伊众那阵子忙碌不已,太官令的花销也在悄然上升。

    等到胡亥身死,一群操持南方口音的人冲入咸阳,掌管朝堂后,事情却完全反了过来。

    武忠侯虽然号称简朴,但在伊众看来,实是个挑剔而多疑的人。

    他不喜欢宫中华而不实的菜式,也不放心让旧部吃御厨们的菜——这些庖厨世代为秦皇室效命,万一谁偷偷下药,将新九卿一股脑放倒怎么办?

    于是这南方来的田舍儿,做了一件混账事。

    他竟让自家从南郡带来的军厨女婢,在官署中开设了“食堂”,杂南北菜肴,以供百官就食,不论是武忠侯本人,还是两千石的大吏们,每顿只提供三菜一汤,荤少素多。

    伊众他们则被“请”出了厨房,终日能听到厚重的铁釜爆炒声阵阵,油腻的味道散播而出,据说这是武忠侯最喜欢的口味,但也有人说,是跟蛮夷越人学的,真让人痛心疾首。

    如此一来,数量庞大的御厨们,一下子就失业了!

    吝啬的武忠侯,自然是不会养闲人的,一道命令立刻送到太官令手里:

    “太官令、汤官令两署,各发庖厨百人,奴婢千人至西河,协助内史东部都尉主持赈济事宜,开设粥棚饼铺……”

    听完少府张苍之令后,伊众气得浑身发抖,仿佛遭受了巨大的羞辱。

    “这是欲让秦始皇帝的御厨们,去为一群黔首煮粥?”

    在伊众看来,这简直是对他们的侮辱!

    张苍却不为所动,说道:“王者食所以有乐何?食天下之太平富积之饶也。”

    “但如若天下饥荒,饿殍满路,帝王就应当有撤馔之举,以显示与天下同心、体谅民情。”

    所以每逢天下遇到灾害战乱,帝王往往会降食以显卑敬。

    只是始皇帝很少有这样的时候,胡亥更一次都无。

    张苍叹了口气:“倘若明君在位,定会这样做,武忠侯,只不过是在代行天子本该做的事罢了!”

    伊众仍不愿屈从,固执地说道:“小厨去做即可,岂能让宫中大厨屈尊?”

    张苍却不以为然:“小厨之道,饱一人。故狄牙之调味也,酸则沃(浇)之以水,淡则加之以成,水火相变易,故膳无咸淡之失也。然只为讨好桓公一人,故小也。”

    “大厨之道,饱天下。故伊尹以烹鼎鹄羹入谏成汤,为宰,教民五味调和,创中华割烹之术,开后世饮食之河,治国如烹小鲜,后世称圣贤,故为大也。”

    “大官令,你以为皇帝煮粥为荣,却以为天下饥肠辘辘的百姓烹食为耻。以为自己是天下闻名的大厨,在我看来,不过是小道耳!”

    说罢张苍不容分说,手朝外一比:

    “若不肯做此事,那便请离开罢!”

    伊众说不过张苍,却又脾气大,遂当场摘掉了自己冠带印绶,扔在地上,一怒出宫。

    张苍捡起那印绶,弹去上面的灰尘,嘟囔道:“我少府,又为国家省了千石的粮食……”

    言罢抬眼,扫视剩下的人,胖脸上露出了笑:

    “还有谁?”

    ……

    汤官令就没伊众的骨气了,战战兢兢地应下了武忠侯的命令。

    他们两署过去常随秦始皇帝出巡,负责沿途膳食,随时都做好了离开咸阳的准备,不过数日,便准备妥当,在军队护送下,两三千人与咸阳仓中发出的最后一批陈谷一同出发,很快便抵达重泉城。

    重泉如今几乎变成了一个难民营,失去家园的西河人居住在北伐军故垒里,他们的田舍被六国烧掠一空,流离失所,在来年开春前,只能靠官府赈济过活。

    上万青壮组成一支“西河军”,日夜训练,期待着对六国的报复,但老弱妇孺就只能在重泉等县居住,人数达数万之众……

    太官令只有那些最优秀的庖厨才有资格为皇帝和嫔妃做菜,其余人则都做些打下手的活,甚至要给宫中奴婢制作简陋的饭食。

    所以做民间陋食,也不至于无从下手,很快就熟练起来。

    烧火的烧火,淘米的淘米,洗菜的洗菜,庖厨望着外头不断探头往里看的难民孩童,摇了摇头,往黄橙橙的粟米里,又加进绿油油的葵,再多一点彘的膏油,撒一把盐,想了想又撒一把,加水时,则少了两升……

    半个时辰后,釜中粥已熟,在军队维持下,西河难民规矩地拿着木碗来领每日饭食,看到粥比往日更厚,还有点油花,不禁大喜。

    狼吞虎咽吃了一些,更瞧见今日供应食物的人眼生,问了问小吏后,竟被告知,都是皇宫里的庖厨,当场就愣住了,连放进口中的粥都来不及咽!

    “皇帝的御厨,来为吾等煮粥?”

    一传十十传百,整个西河难民营尽皆沸腾。

    尽管平日里,老百姓们在田间地头干活之余,开玩笑时都喜欢想象皇帝陛下吃的是啥,是不是每天都能吃粳米饭,一顿几只鸡,几个蛋?御厨的菜肴,是不是龙肝凤脑?

    但真的有朝一日,真的吃上御厨做的饭食,都感觉自己在做梦。

    “低贱如吾等,竟也有资格吃御厨做的粥食?”

    一时间,西河难民们觉得,这碗中的粥,真的更加美味起来。

    当然,也有难伺候的人嘟囔说:“我吃着这粥与平日并无两样,原来皇帝庖厨手艺也就这样。”

    等将这碗御厨们做的粥一粒不剩舔干净后,西河人也少不了发问:

    “宫中御厨,是新皇帝派来的么?”

    北伐军的官吏立刻纠正这群愚昧的民众:“关皇帝甚事?国中尚未立帝,此皆摄政武忠侯之仁政也!”

    很显然,这次指派御厨宫人来西河赈灾,政治姿态远大于实际效用。

    说着,新一批冬衣也运来了,每户一件,出门轮着穿。

    官吏一边发一边告诉大伙:“此乃宫中少府织室、御府所织也,武忠侯令宫中尽罢丝锦之物,而专织毛、麻之衣,以补西河人冬衣之不足!”

    不止是庖厨、织室,太医令的官员也被发动,来西河为伤病诊治,以防疫病滋生,因为医药紧缺,伤病却多,真正能救活多少人,连陈无咎心里也没谱,但在这不妨碍西河人对武忠侯,更加感恩戴德。

    吃着御厨煮的粥,穿着宫中如神仙般织女们织的衣,还有御医们来望闻问切,预防恶疾。

    虽然外头秋风萧瑟,但西河难民只感觉,自己从身体到肠胃,都暖洋洋的……

    他们有了更多的安全感,也更加确信,这苦难的一年,终究会挺过去!

    秦王室待民,一向冰冷,像秦昭王那样,百姓设祠杀牲,祈祷他生病痊愈,却严厉惩处的例子,只是正常操作。

    一百年了,秦地人,从没遇到如此爱民如子的统治者,一时间,西河人有些受宠若惊……

    “摄政比皇帝更体恤吾等啊。”

    一曲西河人真心实意的“风”,也在难民营里传唱。

    八月中,它已经传到了渭南,传到了灞上……

    “饶衍之邑,西河之岸;龙门之鱼,商颜之羝。”

    “群盗入寇,武侯逐之;腹中乏饿,武侯食之;无褐卒岁,武侯衣之;我有疾患,武侯诊之;君为父母,吾为赤子!”

    “夫人,听啊,是关中人在传颂君侯之德!”

    在灞桥的亭舍旁,鸢听了半响,转头开心地对马车上的叶氏母子汇报。

    “他呀,才半年,就多出了这么多‘赤子’,但为人父母,岂是那么容易的?对子女好是应该,如若不好,却要受天下之怨,有了这一次,往后也得一直好下去,子女们,可是很容易忘却恩义的……”

    自回归江陵后,一直尽量让自己“隐身”的叶子衿摇了摇头,但最终还是露出了笑:

    “但他这一鼎小鲜,的确烹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