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七章 与其一时打痛,不如钉一颗钉子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熊猫中文网 www.xm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五百四十七章 与其一时打痛,不如钉一颗钉子
杨荣金幼孜两次随同北征,深得朱棣器重,其军帐等同于一应勋贵,因此极为轩敞。当两人得知张越要搬来同住,都觉得极其诧异。毕竟,阁臣位虽卑,职权却极重,原本就不是六部寻常司官能够相提并论的。即便是杨荣觉着出征在外凶险难测,需要多加留心在勋贵中间声望极高的张辅,也着实猜不着皇帝这一招的用心,更不用提金幼孜了。
而原本独住惬意的张越则更是不惯和这么两位重要的阁臣同住。他虽说没有说梦话的习惯,但天知道碰上什么压力会不会一时失控?于是,一到晚上扎营的时候,他便借口帐内闷热,在帐外找地方挂马灯,随即铺开牛皮席子盘腿看一个多时辰的书,直到要睡觉的时候方才进去,哪怕是这两位学士奉诏随侍御前,他这个习惯也丝毫不变。等到大军行出应昌的时候,杨荣金幼孜都觉得张越深知分寸,渐渐不在意帐篷里多了这么一个年轻得过分的同僚。
而白天行军的时候,整个明军方阵异常壮观。居中的乃是皇帝以及安远侯柳升所率的中军大营,营外分别是左哨、右哨、左掖、右掖,步卒在内,骑兵在外,而神机营更在骑兵之外。而在这些人之外则是各省都司选送的精锐,整个长围将方圆二十里全部囊括在内。士卒无论是放牧还是打柴,都不许离开长围,哪怕是护送军粮的民夫,亦是紧随大军之后不许稍离。而长围左右前后三百里处,则有左都督朱荣率人搜索,可谓是万无一失。
跟着大军行进了这么些天,对于这三十万军队外加数万民夫浩浩荡荡行军的场景,张越早已经见怪不怪。他自然不如文思敏捷能够在马背上随行记录赋诗的金幼孜,但跟在后头也是抓紧时间记录。然而,沿途倒是看见过好几次被人弃置不顾的蒙古包,但不要说阿鲁台,就是连小股的蒙古兵都没有撞见。想起那时候阿鲁台挥师攻兴和的气焰,再想想如今的避而不战,他自是明白这便是草原民族出了名的原则。
欺软怕硬,打得过就欺,打不过就跑,这简直是屡试不爽的真理。
这期间也不是没遇到过状况,就比如说,大军快到应昌的时候,开平急报虏寇兴和,但朱棣压根不理会回援的说法,只抓着最要紧的那一条——直捣黄龙,除了贼窝之外什么都不用管。终于,在前几日搜索一无所获之后,朱荣终于擒获了一些还来不及撤离的鞑靼人。
对于一心想要一次性解决阿鲁台的朱棣来说,抓到了活口自然是精神一振,而对于尚无资格参与这种场合的张越来说,审问这些人的结果实在是用脚趾头想都知道。此时此刻,他奉旨前往中军安远侯柳升处传命,回转的路上正好遇到了已经升职的周百龄。
“小张大人,听说抓到了鞑子?”
“就是几个零散的牧民,看到那阵仗吓破了胆,恐怕问不出多少消息。”张越见周百龄一身盔甲,便笑着说道,“不是我泼你的冷水,这一回恐怕不像前两次,打不起来。阿鲁台实力未曾全部恢复就想着挑衅,再加上得知部酋离心,如今肯定是众叛亲离。有了上一次撞上大军大败亏输的前例,他这一次大约只有避开大军逃遁这一条路可走。他可以一直向北逃,咱们却不可能一直往北追。毕竟,瓦剌这一次只是表面恭顺,却压根没有派兵随同。”
“都是一群养不熟的狼崽子!”
两人在这里说话,带着几个亲兵过来巡视的御马监太监刘永诚正好听得清清楚楚,于是便吩咐随从不许出声,站在原地细细听了一会。等到两人都过去了,他方才若有所思地蹙了蹙眉,旋即不动声色地继续巡视。等回到了御帐,得知之前抓到的几个鞑靼人都说不少鞑靼部落闻听明军大军压境恐惧不安地各自散去,阿鲁台只带着本部万余人仓促撤退,尽管透露这消息的小太监说皇上不相信,但结合张越那话,刘永诚已经是信了。
摆摆手吩咐了那小太监下去,他便心里盘算了起来。二月底出征,如今已经是六月初了,整整三个多月,京师和行在虽说一直都不曾断了消息,但皇帝不放心京师,皇太子不放心这行在,两头那心思恐怕都是一模一样的。要真是阿鲁台逃了,那么立刻就能回师,为了避免重蹈永乐十二年的覆辙,看来得赶紧和京师的皇太子通个讯息,至少心里有个预备。
存了这心思,这天晚上从御帐出来,刘永诚便匆匆回了自己的帐子。他乃是燕王府伺候过的老人,读书写字虽说算不得上等,但写写信还不在话下。匆匆忙忙写好了信之后,他思忖着混在驿站军报上送回去多有不妥,便叫来了一个年轻的心腹亲兵。
“穆正,你今晚准备一下,给咱家送一封信回去。唔,得找一个借口……对了,皇上今天提过,说是如今天气炎热,军医不足,正好咱家派你去一趟开平。到了那里,你就星夜回京,把信送到御马监给马云马公公,明白吗?”
“是,小的明白!”
这军中的聪明人远远不止那么一两个,那些两次随同北征的武官勋贵心中嘀咕,白天一直陪侍在朱棣身边的杨荣和金幼孜也觉察到了端倪。内阁那么多臣子,六部这许多尚书,他们俩始终不曾被贬斥责难过,这察言观色的本事自然是非同小可。此前不曾劝谏朱棣北征不意味着他们就赞同这么兴师动众。平日斗心眼固然是有,但这时候他们却空前一致。
“倘若接下来几天再无结果,幼孜兄,我们就该劝谏皇上班师了。”
“深入蒙人腹地,确实是怎么小心都不为过。”
“幼孜兄,还记得上次北征时咱们失道陷没谷中险些没命的那一次么?这大草原越是深入,地形咱们越是不熟悉,再加上瓦剌虎视眈眈,总不能等到粮道被断才警醒。”
“这几日如果有机会就劝一劝吧,今天看皇上的样子也犹疑了……咦,那是张越?”
杨荣正想接口的时候,冷不丁听见这句话,连忙抬头望去,果然看见那边帐篷门口正坐着一个人。只是,和平日的读书不同,此时张越的面前摆着一张小几,人仿佛在埋头写着什么,旁边不远处站着一个彪形大汉。想起行军间隙张越也常常在马背上写东西,他不禁大为惊异,连忙一拉金幼孜,从旁边悄悄绕了过去。
两人这动作虽然小心,但哪里瞒得过彭十三。然而,张越先头提过这会儿要写的东西,他眼珠子一转就决定装没看见,仿佛什么都不知道似的站在那里。眼角余光瞥见杨荣和金幼孜已经绕到了张越身后,他不禁咧嘴一笑。
“以药匙装药,则分量虽易把握,然仓促应敌之际,虽熟手仍难在数息之内装药。若兵仗司工匠事先用纸包裹药石,以戥秤定量,则士卒应战何止速一倍!此臣于兴和守城所得心得,请试之于神机营……”
一目十行地默读了张越这奏章上的文字,杨荣几乎同时和金幼孜直起腰来,两人对视一眼,心中都觉得颇为讶异。他们都知道当初皇帝乐意没事情读读张越的札记,先前也只当这个锋芒毕露的年轻人又在策划什么大勾当,谁知道竟是这样的微末小事。一瞬间,心思缜密的杨荣一下子醒悟了过来,面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果然是长进了,之前一味求大,如今却明白了凡事该从小处着眼。
如今乃是六月,每晚都是露营,蚊虫自然是从未少过。尽管张越随身携带了特制的驱虫药,却仍然是架不住这层出不穷的小虫。写到一半时,他忍不住一巴掌狠狠拍在了脖子上。随手用袖子撸了一把湿漉漉的额头,他忽然觉得身后好似有人,赶紧转过了头去,这才发现身后站着两位若有所思的学士。
由于朱元璋朱棣父子最讨厌的便是文人结党,哪怕是科举得中的士子和考官也不许以师生交结往来,因此杨荣虽说是昔日主考,张越平素也只是以学士称之,但若有相见自是仍执弟子礼。此时站起身行礼之后,他本以为两人会当他不存在,径直进帐去,结果金幼孜却是开口问了一句:“元节,刚刚那篇文章你是预备呈给皇上的?”
此话一出,张越立时醒悟到两人恐怕到了有一会,而且多半是看了一些自己笔下的内容。他不动声色地看了一眼旁边十几步远处的彭十三,想起自己曾对他提过要写什么,哪里不知道是这家伙有意放水。念头数转,他便解释道:“皇上如今忙于军务,我不过先记下来,等回到京师之后再呈上去。我既然是兵部武库司郎中,这军器上的事本就该留心的。”
“是该留心,有道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留心本职事是应该的。”杨荣正愁之后几天如何找机会对皇帝提班师的事,灵机一动,便觉得张越这奏章也是一个好机会,遂点点头笑道,“不过也不必等回京,你写好了给我瞧瞧,这几天有机会,我帮你递给皇上。还有,这帐篷内闷热,但毕竟是用药水浸泡过的,你不用天天晚上躲在外头。我和幼孜兄虽说料理机务,但这帐篷里却没有什么可泄露的东西。”
杨荣答应帮忙呈递奏章,张越倒是不奇怪,但后头这句话却让他松了一口气。他怕朱棣是因为那位皇帝喜怒无常翻手为云覆手雨,可杨荣金幼孜他倒并不是有意避开。只是这两个人经手的机务实在是太过要紧,要是他一个不小心被谁算计了,那时候就是十张嘴也说不清。否则他就算喜好读书,也不会把读书这种事情放到所有人的眼皮子底下。
正如大多数人料想的那样,当三十万大军抵达阔栾海时,这里果然是一片狼藉,只余下被废弃的蒙古包以及来不及带走的辎重和上百头牛羊马驼。然而,朱棣前两次亲征的时候领教过鞑靼和瓦剌的狡诈,压根不相信阿鲁台真的已经北遁,仍是固执己见地认为这是鞑靼人使诈,于是大军一面驻扎了下来,一面又往四面八方派出了更多的侦骑进行搜索。
然而,朱荣等人带回来的消息却和朱棣的想法大相径庭——三百里之内绝无阿鲁台所部半点踪迹,而几个俘获的牧民更诚惶诚恐地说阿鲁台及其家属已经逃得很远了。面对阿鲁台摆明了不肯正面交锋的态势,朱棣只觉得气急败坏。
“收了那些牲畜,把阿鲁台所弃辎重和那些蒙古包都烧了!”
尽管皇帝尚未明言,但这一日傍晚,班师两个字便在大军之中流传了开来,无论文武都已经料定了这个结果。然而晚间吃饭的时候,数日无所事事的张越却再次被召至御前,起因自然是因为他的那份奏章。和白天的气怒比起来,此时的皇帝只显得有些疲惫,细细问了张越一番便颔首点头道:“回师之后你去和工部军器局以及内监兵仗局商议,就依照你的意思办。阿鲁台既走,朕打算问罪兀良哈,明日就旋师。”
杨荣金幼孜刚刚才苦苦相劝了一番,却不料皇帝忽然撂下了这么一句话,不禁齐齐一愣。而张越知道这兀良哈就是朵颜三卫,三卫一直都是时附时叛,归附的时候可以跟着朱棣南下靖难,反叛的时候就跟着阿鲁台沆瀣一气,最是让人头痛的角色。与其此时打痛了,异日让其卷土重来,不如直接打一颗钉子进去。
看了一眼面沉如水的杨荣和金幼孜,他沉吟片刻便开口说道:“兀良哈人既然依附阿鲁台,便是形同叛逆,皇上挥师讨伐之后,何不将大宁三卫从保定府重新迁回原处?大宁故城废弃不久,稍加修缮便能使用,有大宁卫和开平兴和互为犄角,可东制鞑靼,西控瓦剌,更可与奴儿干都司连成一线。”
大宁卫迁回!
朱棣面色陡地一变,那目光更是变得如同刀子一般。犀利的眼神和张越对视良久,他方才气恼地冷哼了一声,却是没有答话。而杨荣金幼孜对视一眼,同时否定了原本那念头。
他们还是想错了,这小子照样那么大胆!
第五百四十七章 与其一时打痛,不如钉一颗钉子
杨荣金幼孜两次随同北征,深得朱棣器重,其军帐等同于一应勋贵,因此极为轩敞。当两人得知张越要搬来同住,都觉得极其诧异。毕竟,阁臣位虽卑,职权却极重,原本就不是六部寻常司官能够相提并论的。即便是杨荣觉着出征在外凶险难测,需要多加留心在勋贵中间声望极高的张辅,也着实猜不着皇帝这一招的用心,更不用提金幼孜了。
而原本独住惬意的张越则更是不惯和这么两位重要的阁臣同住。他虽说没有说梦话的习惯,但天知道碰上什么压力会不会一时失控?于是,一到晚上扎营的时候,他便借口帐内闷热,在帐外找地方挂马灯,随即铺开牛皮席子盘腿看一个多时辰的书,直到要睡觉的时候方才进去,哪怕是这两位学士奉诏随侍御前,他这个习惯也丝毫不变。等到大军行出应昌的时候,杨荣金幼孜都觉得张越深知分寸,渐渐不在意帐篷里多了这么一个年轻得过分的同僚。
而白天行军的时候,整个明军方阵异常壮观。居中的乃是皇帝以及安远侯柳升所率的中军大营,营外分别是左哨、右哨、左掖、右掖,步卒在内,骑兵在外,而神机营更在骑兵之外。而在这些人之外则是各省都司选送的精锐,整个长围将方圆二十里全部囊括在内。士卒无论是放牧还是打柴,都不许离开长围,哪怕是护送军粮的民夫,亦是紧随大军之后不许稍离。而长围左右前后三百里处,则有左都督朱荣率人搜索,可谓是万无一失。
跟着大军行进了这么些天,对于这三十万军队外加数万民夫浩浩荡荡行军的场景,张越早已经见怪不怪。他自然不如文思敏捷能够在马背上随行记录赋诗的金幼孜,但跟在后头也是抓紧时间记录。然而,沿途倒是看见过好几次被人弃置不顾的蒙古包,但不要说阿鲁台,就是连小股的蒙古兵都没有撞见。想起那时候阿鲁台挥师攻兴和的气焰,再想想如今的避而不战,他自是明白这便是草原民族出了名的原则。
欺软怕硬,打得过就欺,打不过就跑,这简直是屡试不爽的真理。
这期间也不是没遇到过状况,就比如说,大军快到应昌的时候,开平急报虏寇兴和,但朱棣压根不理会回援的说法,只抓着最要紧的那一条——直捣黄龙,除了贼窝之外什么都不用管。终于,在前几日搜索一无所获之后,朱荣终于擒获了一些还来不及撤离的鞑靼人。
对于一心想要一次性解决阿鲁台的朱棣来说,抓到了活口自然是精神一振,而对于尚无资格参与这种场合的张越来说,审问这些人的结果实在是用脚趾头想都知道。此时此刻,他奉旨前往中军安远侯柳升处传命,回转的路上正好遇到了已经升职的周百龄。
“小张大人,听说抓到了鞑子?”
“就是几个零散的牧民,看到那阵仗吓破了胆,恐怕问不出多少消息。”张越见周百龄一身盔甲,便笑着说道,“不是我泼你的冷水,这一回恐怕不像前两次,打不起来。阿鲁台实力未曾全部恢复就想着挑衅,再加上得知部酋离心,如今肯定是众叛亲离。有了上一次撞上大军大败亏输的前例,他这一次大约只有避开大军逃遁这一条路可走。他可以一直向北逃,咱们却不可能一直往北追。毕竟,瓦剌这一次只是表面恭顺,却压根没有派兵随同。”
“都是一群养不熟的狼崽子!”
两人在这里说话,带着几个亲兵过来巡视的御马监太监刘永诚正好听得清清楚楚,于是便吩咐随从不许出声,站在原地细细听了一会。等到两人都过去了,他方才若有所思地蹙了蹙眉,旋即不动声色地继续巡视。等回到了御帐,得知之前抓到的几个鞑靼人都说不少鞑靼部落闻听明军大军压境恐惧不安地各自散去,阿鲁台只带着本部万余人仓促撤退,尽管透露这消息的小太监说皇上不相信,但结合张越那话,刘永诚已经是信了。
摆摆手吩咐了那小太监下去,他便心里盘算了起来。二月底出征,如今已经是六月初了,整整三个多月,京师和行在虽说一直都不曾断了消息,但皇帝不放心京师,皇太子不放心这行在,两头那心思恐怕都是一模一样的。要真是阿鲁台逃了,那么立刻就能回师,为了避免重蹈永乐十二年的覆辙,看来得赶紧和京师的皇太子通个讯息,至少心里有个预备。
存了这心思,这天晚上从御帐出来,刘永诚便匆匆回了自己的帐子。他乃是燕王府伺候过的老人,读书写字虽说算不得上等,但写写信还不在话下。匆匆忙忙写好了信之后,他思忖着混在驿站军报上送回去多有不妥,便叫来了一个年轻的心腹亲兵。
“穆正,你今晚准备一下,给咱家送一封信回去。唔,得找一个借口……对了,皇上今天提过,说是如今天气炎热,军医不足,正好咱家派你去一趟开平。到了那里,你就星夜回京,把信送到御马监给马云马公公,明白吗?”
“是,小的明白!”
这军中的聪明人远远不止那么一两个,那些两次随同北征的武官勋贵心中嘀咕,白天一直陪侍在朱棣身边的杨荣和金幼孜也觉察到了端倪。内阁那么多臣子,六部这许多尚书,他们俩始终不曾被贬斥责难过,这察言观色的本事自然是非同小可。此前不曾劝谏朱棣北征不意味着他们就赞同这么兴师动众。平日斗心眼固然是有,但这时候他们却空前一致。
“倘若接下来几天再无结果,幼孜兄,我们就该劝谏皇上班师了。”
“深入蒙人腹地,确实是怎么小心都不为过。”
“幼孜兄,还记得上次北征时咱们失道陷没谷中险些没命的那一次么?这大草原越是深入,地形咱们越是不熟悉,再加上瓦剌虎视眈眈,总不能等到粮道被断才警醒。”
“这几日如果有机会就劝一劝吧,今天看皇上的样子也犹疑了……咦,那是张越?”
杨荣正想接口的时候,冷不丁听见这句话,连忙抬头望去,果然看见那边帐篷门口正坐着一个人。只是,和平日的读书不同,此时张越的面前摆着一张小几,人仿佛在埋头写着什么,旁边不远处站着一个彪形大汉。想起行军间隙张越也常常在马背上写东西,他不禁大为惊异,连忙一拉金幼孜,从旁边悄悄绕了过去。
两人这动作虽然小心,但哪里瞒得过彭十三。然而,张越先头提过这会儿要写的东西,他眼珠子一转就决定装没看见,仿佛什么都不知道似的站在那里。眼角余光瞥见杨荣和金幼孜已经绕到了张越身后,他不禁咧嘴一笑。
“以药匙装药,则分量虽易把握,然仓促应敌之际,虽熟手仍难在数息之内装药。若兵仗司工匠事先用纸包裹药石,以戥秤定量,则士卒应战何止速一倍!此臣于兴和守城所得心得,请试之于神机营……”
一目十行地默读了张越这奏章上的文字,杨荣几乎同时和金幼孜直起腰来,两人对视一眼,心中都觉得颇为讶异。他们都知道当初皇帝乐意没事情读读张越的札记,先前也只当这个锋芒毕露的年轻人又在策划什么大勾当,谁知道竟是这样的微末小事。一瞬间,心思缜密的杨荣一下子醒悟了过来,面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果然是长进了,之前一味求大,如今却明白了凡事该从小处着眼。
如今乃是六月,每晚都是露营,蚊虫自然是从未少过。尽管张越随身携带了特制的驱虫药,却仍然是架不住这层出不穷的小虫。写到一半时,他忍不住一巴掌狠狠拍在了脖子上。随手用袖子撸了一把湿漉漉的额头,他忽然觉得身后好似有人,赶紧转过了头去,这才发现身后站着两位若有所思的学士。
由于朱元璋朱棣父子最讨厌的便是文人结党,哪怕是科举得中的士子和考官也不许以师生交结往来,因此杨荣虽说是昔日主考,张越平素也只是以学士称之,但若有相见自是仍执弟子礼。此时站起身行礼之后,他本以为两人会当他不存在,径直进帐去,结果金幼孜却是开口问了一句:“元节,刚刚那篇文章你是预备呈给皇上的?”
此话一出,张越立时醒悟到两人恐怕到了有一会,而且多半是看了一些自己笔下的内容。他不动声色地看了一眼旁边十几步远处的彭十三,想起自己曾对他提过要写什么,哪里不知道是这家伙有意放水。念头数转,他便解释道:“皇上如今忙于军务,我不过先记下来,等回到京师之后再呈上去。我既然是兵部武库司郎中,这军器上的事本就该留心的。”
“是该留心,有道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留心本职事是应该的。”杨荣正愁之后几天如何找机会对皇帝提班师的事,灵机一动,便觉得张越这奏章也是一个好机会,遂点点头笑道,“不过也不必等回京,你写好了给我瞧瞧,这几天有机会,我帮你递给皇上。还有,这帐篷内闷热,但毕竟是用药水浸泡过的,你不用天天晚上躲在外头。我和幼孜兄虽说料理机务,但这帐篷里却没有什么可泄露的东西。”
杨荣答应帮忙呈递奏章,张越倒是不奇怪,但后头这句话却让他松了一口气。他怕朱棣是因为那位皇帝喜怒无常翻手为云覆手雨,可杨荣金幼孜他倒并不是有意避开。只是这两个人经手的机务实在是太过要紧,要是他一个不小心被谁算计了,那时候就是十张嘴也说不清。否则他就算喜好读书,也不会把读书这种事情放到所有人的眼皮子底下。
正如大多数人料想的那样,当三十万大军抵达阔栾海时,这里果然是一片狼藉,只余下被废弃的蒙古包以及来不及带走的辎重和上百头牛羊马驼。然而,朱棣前两次亲征的时候领教过鞑靼和瓦剌的狡诈,压根不相信阿鲁台真的已经北遁,仍是固执己见地认为这是鞑靼人使诈,于是大军一面驻扎了下来,一面又往四面八方派出了更多的侦骑进行搜索。
然而,朱荣等人带回来的消息却和朱棣的想法大相径庭——三百里之内绝无阿鲁台所部半点踪迹,而几个俘获的牧民更诚惶诚恐地说阿鲁台及其家属已经逃得很远了。面对阿鲁台摆明了不肯正面交锋的态势,朱棣只觉得气急败坏。
“收了那些牲畜,把阿鲁台所弃辎重和那些蒙古包都烧了!”
尽管皇帝尚未明言,但这一日傍晚,班师两个字便在大军之中流传了开来,无论文武都已经料定了这个结果。然而晚间吃饭的时候,数日无所事事的张越却再次被召至御前,起因自然是因为他的那份奏章。和白天的气怒比起来,此时的皇帝只显得有些疲惫,细细问了张越一番便颔首点头道:“回师之后你去和工部军器局以及内监兵仗局商议,就依照你的意思办。阿鲁台既走,朕打算问罪兀良哈,明日就旋师。”
杨荣金幼孜刚刚才苦苦相劝了一番,却不料皇帝忽然撂下了这么一句话,不禁齐齐一愣。而张越知道这兀良哈就是朵颜三卫,三卫一直都是时附时叛,归附的时候可以跟着朱棣南下靖难,反叛的时候就跟着阿鲁台沆瀣一气,最是让人头痛的角色。与其此时打痛了,异日让其卷土重来,不如直接打一颗钉子进去。
看了一眼面沉如水的杨荣和金幼孜,他沉吟片刻便开口说道:“兀良哈人既然依附阿鲁台,便是形同叛逆,皇上挥师讨伐之后,何不将大宁三卫从保定府重新迁回原处?大宁故城废弃不久,稍加修缮便能使用,有大宁卫和开平兴和互为犄角,可东制鞑靼,西控瓦剌,更可与奴儿干都司连成一线。”
大宁卫迁回!
朱棣面色陡地一变,那目光更是变得如同刀子一般。犀利的眼神和张越对视良久,他方才气恼地冷哼了一声,却是没有答话。而杨荣金幼孜对视一眼,同时否定了原本那念头。
他们还是想错了,这小子照样那么大胆!